第一章:童养媳

最新网址:www.washuwx.net

赵-曼每次去发动群众宣传抗日道理,都带着我小姑姑来掩护。并把自己的唯-的一件绿色毛衣拆了、给小姑姑织了-件很长的毛衣。这件毛衣,姑姑穿着它参加了解放军,并一直带在身边。直到大串联时,我到湖南黔阳军分区的姑姑家,姑姑还拿出来给我看,告诉我这是赵-曼留下的衣物。

在赵一曼的指导教育下,奶奶也逐渐的懂得了革命道理,也能做-些群众工作,宣传抗日救国,不当亡国奴的道理。最后奶奶参加了妇救会,并任妇救会委员。奶奶除了能忍受封建社会给她带来的欺辱和伤害,有时还表现出一些反抗精神。

奶奶每天做好饭,还要负责给盛饭、添菜,随时会传来呼来唤去的喊叫声,侍候别人都吃完饭,奶奶自然就落在后边才能吃完。

他家孩子多,又有两位生病的老人无钱医治,在青黄不接的春未夏初,家中粮食所剩无几,只好用这个女娃换两斗米(折80市斤)以解燃眉之急。太爷同中间人到了他家,同意了这条件,用两斗米给爷爷换童养媳。

次日奶奶的爸妈抱着奶奶,到了我们杨家,这边说了几句话,那边已把米给准备好了,并且多给了两升米,但太爷又提出个条件:今后奶奶家的人不准来看孩子。奶奶的爸爸叹息-声,-狠心,头没回担着米急冲冲的走了。

奶奶的妈妈不能哭出声来,泪珠如雨点般刷刷落下,一步一回头走出大门,放大悲声哭着跑回家。至此以后,奶奶就在我们杨家一天天长大。

别人看到奶奶还在吃饭,认为她饭量大,都用白眼瞪奶奶。奶奶对我们说:“不管谁瞪我,我都要吃饱,不然我怎么能应付那么多的活呀,有时他们瞪我,我也瞪他们。”一次,太爷被奶奶回瞪的眼神给弄笑了,大声和全家人说:“你们看,她也学会瞪别人了。”奶奶小的时候没有享受到父母之爱,可她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了家族中的每一个人。

爸妈、叔婶、姑姑就不用说了,单是我们孙辈人,没有一个不是她呵护长大的。先是我姐和叔家大哥,后来爷爷故去后,便从我开始,一直到倒数第二个小妹妹,共计两男三女,每晚睡觉都是她搂大的。每隔两三年换上-个,这个上学了又搂下一个。对我们每个人都疼爱有余。有时我们做错了事,妈妈脾气不好,打我们,她都拼命的阻止妈妈管教我们。当时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认为这个世界中只有奶奶是最好的人。我的妈妈对奶奶的一生,除了同情、敬佩、从内心里孝敬她老人家。

至于,和爷爷自立门户以后,和邻里之间关系处理非常融洽,谁困难,缺东少西的,她都会主动送去帮助他们。

以至于在松江省、珠河县乌吉密乡土豆甸子后沟时,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在我们家住时,由于身患肺病瘦弱,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瘦李子”。奶奶每天都给她冲二个土鸡蛋水喝。由于奶奶像关怀女儿一样的照顾,她身体一天天的胖起来,脸色也由灰白色变成了粉红色。为此、她认奶奶为干妈,奶奶后来幸福而自豪的告诉我们说:“赵一曼见到我,就用南方腔调的北方话,亲切地妈妈、妈妈地着。”

五岁开始陪太奶烧火、做饭。七岁又跟着喂猪、洗衣服。到了十二岁那年便和爷爷简单圆了房。十二岁的花季幼童如果不是童养媳,在父母身边还正是耍娇的年岁,而奶奶和爷爷圆了房,就正式成为只能劳作,而又说了不算的家庭“主妇”。

山东当时的婆婆礼道森严,对正常娶来的媳妇谓之“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对于奶奶这样的童养媳,就更可想而知了。全家人都看不上她,别人做错了的事往她身上推,奶奶如果做错了事,非打即骂。

我的祖籍在山东,详细地址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也不清楚。但听爸爸说:当时我们家在山东是一个下中等水平的人家,土地不算多,日子过得虽然不算富裕,但可勉强维持所谓的“温饱”。

我太爷、太奶在爷爷出生不久,怕以后家里的日子受社会、自然灾害等方面影响,又因爷爷是家族中长子,大了找不到媳妇影响传承,决定按当时习俗买一个女娃做`童养媳`。就这样安排人四处打探,找到了一个不满周岁女孩的人家。

吃飯不能上桌,只能在鍋台上吃些剩菜飯。奶奶的这种身世,造就了奶奶的特有品格,她一方面吃苦耐劳,勤劳终生。因为她从来就没有体会到什么是爱,什么叫温暖,苦累、委屈无处诉说。在奶奶幼小心灵里,认为劳动是没有错的。只有干活才是生命的唯一和价值。

对外界的各类事不想那么多,当然也用不着她想。由于太奶对她这个童养媳的刻薄,冷酷无情。使奶奶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也就造就了奶奶-生对人乐善好施的美德。

奶奶小的时候经常把家中剩下的锅巴等小东西,送给不如我家生活的伙伴、小朋友。同时也不知多少次,为此而遭打骂。但也受到童伴们的尊敬。后来奶奶从她自身体会中经常对我们讲:“好东西给别人吃扬名,自巳吃了添坑。”现在回味起来,真有一番朴素的哲理,虽然她大字不识,却创造出文学家、哲学家的语言和道理。

一九零五年的初春,辽东半岛靠近海岸的一条灰蒙蒙土路上,有两位看似不太和谐的人,在艰难向前走着。

那个男人长的身高体壮,从他那青瘦的方脸和一双浓眉大眼里,透出他是山东好汉与关东大汉双重性格的人。那就是耿直仗义、大度豪爽。另一位女人身材矮小,一双裹足放开的“二民脚”,像小跑似的、才能赶上前面不紧不慢走着,且挑一副箩筐的男人。

箩筐左右分别坐着大约三岁和五岁的两个女孩。都是大脑袋、大眼睛细长脖子、骨瘦如柴的身子。一眼就看出是逃难闯关东一家人。这就是当时爷爷、奶奶带着大姑与二姑,从山东到辽宁凤凰城求生的真实境况。

阅读珠河儿女之我的一家人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