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师降匈篇
更麻烦的还在后面。这两人不仅是嘴上发发牢骚,而是准备动真家伙,劫持李广利班师回朝!
然而他们还没行动,李广利已提前一步动手了。长史被斩首。接着,李广利马上下了一道命令:撤军!
为什么要撤军?很简单,李广利知道自己撑不住了。之所以撑不住,是因长安斗争的内幕消息封不住了,没人再愿替他抛头颅、洒热血了。
如将李广利跟之前投降的李陵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李陵投降一事,根本就不算个啥。当年李陵凭五千步兵,辗转大漠,抵挡数万匈奴人屡次攻击,怎么说也算尽力了。且后来刘彻也充分认识到,如自己足够重视李陵,李陵同志也不会投降匈奴…
如说李陵投降匈奴,刘彻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那李广利投降,刘彻要不要负一定责任呢?我认为:这个责任,刘彻当然是要负的。因他不应将李广利的退路都给堵死了,让李广利无路可走,奋战邀功不得,只能投降…
刘彻熟读兵书无数,他应知道欲擒故纵。如再忍忍,不去扣李广利的家属,召李广利回朝议事,或者李广利还会傻傻的回来送死。可刘彻一个招呼不打、一个口音也不传,就等着看李广利做生死挣扎的表演。你说:到底谁更缺德呢?
狐鹿姑单于接受了李广利的投降,真恨不得仰天开怀大笑。怎会让他不笑呢?想当年:霍去病逼得浑邪王走投无路,率数万匈奴人投降了汉朝。此事成了匈奴人心中永远的痛。如今真是风水轮流转,该轮到大汉天子捂着被子喊痛了!
于是为巩固这百年间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狐鹿姑决定大发糖衣炮弹,笼络李广利:将女儿嫁与李广利,并封赏无数,享受高级别待遇…
然而,李广利得宠,马上就有人眼红了:大汉奸卫律!
卫律眼红李广利,是因李广利抢了他的风头。要知道卫律在匈奴奋斗多年,好不容易换来如今的地位,李广利却只一夜之间就超过了他。所以他很郁闷。还有:李广利之前在夫羊句山上,将他追着满山坡的跑,这笔帐怎么算?
怎么算?当然要好好算!于是,卫律静静地等待…
9月,原沛郡城父县令公孙勇与其门客胡倩等人谋反,被邻近的淮阳太守田广明探知,发兵镇压。公孙勇着绣衣、乘驷马车逃往淮阳郡圉县,最后被圉县守尉魏不害等人杀掉。事后,魏不害被封为当涂侯、苏昌封蒲侯、江德封潦阳侯。
中华史学之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约于本年去世,享年约56岁(据王国维《太史公年谱》)
而这一年,刘彻已67岁。真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个孤独寂寞的老人。人生迟暮,心智疲惫?一股不知从何而来的巨大空虚感向他扑来。或许,现在他该反省反省了!
刘彻也的确是到了该反思自我的时候了。事实上他也在反思了。他反思的第一件错事是:为何将太子刘据逼上了绝路?
我们知道:自汉朝开国以来,围绕太子之位,从没少过流血争斗。曾经的刘如意、刘荣之死,都已充分证明:当别人要抢你嘴里肥肉的时候,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奋而反击,反正都是死!
到底是谁纵容了别人夺太子口里之食?当然是刘彻自己!刘彻冷落卫皇后,宠上别的女人和孩子。就难怪那些见肉就扑的势利狗联想翩翩,前仆后继。而作为以斗争起家的他来说,是不应该忽视这么一个现实的:在巨大诱惑面前,永远少不了阴谋!
我认为:刘彻是在等一个或一群恰当的人出面替刘据说几句话。这帮人就是朝中贵人。因只要他们开口求情,他这个皇帝才好有台阶下。但刘彻整整等了一年,长安政客们选择了集体失语,没人敢替刘据说句公道话,连封申辩书都没有。满朝文武,竟找不出一个高喊拨乱反正,准备英雄献身的牛人吗?
就在刘彻彷徨无语间,就在长安还在漫漫无际的黑夜中惶恐不安之时,某人给刘彻上了一封书信。伴随着此书信,一颗政治新星亦在长安的天空中迅速升起!这颗即将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名唤车千秋。据说祖上姓田,是战国田齐的后裔。
两千多年前,当整个长安都畏惧于巫蛊,当整个天下都害怕刘彻喜怒无常而闷声不语、明哲保身时,那个渺小的车千秋张狂开口,贪婪的卷起了一场登堂入室的人生革命!
之所以说车千秋渺小,是因他一无好家族、二无好职位、三无特殊才能。他职务卑微,不过是一高寝郎,即汉高祖祭庙的禁卫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替死人站岗。当然车千秋也是有自己优势的,那就是:上天赐给他一幅壮美厚道的长相、及一颗充满智慧的心…
或许在车秋千自己看来,牛逼的祖先、光荣的过往,都已化为尘泥。在这个烂若星空的时代里,要想冒头成名,似胆魄比任何别的更重要。于是他选择了给刘彻上书,替太子刘据申冤!
我认为:在车千秋给刘彻上书之前,他肯定无数次昂望过苍茫的天空,无数次地彷徨沉思。突然一股由天外而来的力量,注入了他的身体,让他仿佛看到了一条异样的光明大道!当然,上书仅仅显示胆魄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足够智慧。于是为防止给个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车千秋编辑了一个善良的梦。
;
我想无论是李广利或是刘彻,谁也不想看到今天这样的结果。曾经,为了造就李广利,刘彻倾尽血本,而李广利也拼尽了吃奶的力气,他多么渴望建功立业,打出大汉雄威。可现在,他还是辜负了大汉、辜负了刘彻、辜负了自己!
对刘彻来说,李广利成了他人生巨大的阴影之一。要知道:他与匈奴奋战一生,从没像今天输得如此之惨。尽管李广利不是汉朝第一个投降的将军,但到目前为止,却是最大的一个投降将军!
可事实上,匈奴人一刻也没歇息。趁着黑夜,他们在汉军营门口狂挖壕沟,数达数尺。挖完后,匈奴骑兵突然从背部向李广利发起进攻。李广利大败之下,只好没命的逃路…
跑着跑着,突然李广利就绝望了。因前有大坑、后有追兵。这下子真的是玩完了。无奈,李广利只好使出最后一招——投降!
而当李广利投降的消息传回长安,刘彻一点也不客气,诛杀李广利全族!
我想,李广利肯定无数次发过以上的牢骚。而正在李广利绝望透顶之时,突然有人给他指出了一条通往死亡的康庄大道!
替李广利指引方向的,是他的秘书胡亚夫。据说此人曾犯奸作科,混不下去后就逃到军中混江湖来了。所谓大混混属下必有小混混,胡亚夫跟着李广利混日子,对他来说,应是没错的。
当胡亚夫看着领导愁眉不展,不知何去何从时,他决定挺身而出,替上司“排忧解难”他对李广利说了一番话,意思大约是“将军不如继续向前挺进,追杀匈奴人,建立功勋,也好将功补过。否则现在回国,就是同去受罪,又有什么用呢”
李广利不正常的军事行动,引起了狐鹿姑单于的注意。他派人去打探消息后得知:李广利在军中威望已彻底崩盘,汉军军心已经动摇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狐鹿姑单于马上就亲率五万骑兵追击汉军。
果然,当李广利大军刚撤退至燕然山时,就被匈奴骑兵追上了。也没什么好说的,双方提刀上马,冲上去就狂砍。从白天一直砍到黄昏,损失相当,大家也累了,停战休息。
形势对李广利来说,那真是大大的好。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李广利开始遐想:打好了这黑暗一战,春天应该就在前方了吧?
然而这时,有人开始发牢骚了。发牢骚的人,是李广利的长史与决眭都尉。两人一致认为:李广利从来是不爱玩命的。此次他一反常态赌红了眼,完全是被刘彻逼的。他要赌也就算了,但不能将他们这帮部下也都当筹码扔上赌桌吧?你李广利有家小,难道我们就没有家小吗?为了你的个人利益,将我们这几万人当人体肉盾,那实在太不厚道了!
李广利的记忆不由被拉回到遥远的西域。当年征伐西域时,自家兄弟却在****后宫,莫名其妙被牵连进去。然而因征西域有功,被刘彻免罪。如此次征伐匈奴有功,刘彻会不会像从前那样,让他将功赎罪呢?对李广利来说,这真是一个无限希望的假想。既苍天不能让他见好就收,那就只好再次拼命了。事实上我认为:这也应该是李广利最该坚持的做人底线。况且战场局势也于李广利相当有利。他刚刚打赢两场小战,可以乘胜追击,直捣匈奴老巢…
此时,吃了两次败战的卫律北逃汇报。狐鹿姑单于也不知李广利底细,命全军北撤,守在郅居水之北。既敌人方向明确,那还犹豫什么呢?李广利立即调整作战方案,选出两万精锐骑兵,命令强渡郅居水!
现在对李广利来说,谁是告密者的幕后主谋,意义已经不大。他最关心的是:自己一家老小全被捕了,如此时回去,该怎么收拾残局?
都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问题是:我李广利也不怎么在河边走,搞阴谋立太子,这应是第一次吧?才一次,就要被搞得这么惨,老天也太不厚道了吧?
这简直太疯狂了。两万人就想捣人家的老巢,你以为你是霍去病呀?话说回来,李广利也知道自己不是霍去病,也不想去找抽。但形势逼人,他不得不硬着头皮玩下去!
果然是穿鞋的怕光脚的、蛮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现在李广利这两万骑兵就像是不要命似的,硬是渡过了郅居水。
而狐鹿姑单于也准备了两万骑兵,准备和李广利对砍。此次匈奴方的将领主要有两个人:左贤王、左大将。砍了一天,双方均损失惨重。但正所谓没有最惨,只有更惨。更惨的不是汉军,而是匈奴人。匈奴损失最惨重的,就是左大将被砍死了!
我认为:刘屈髦之死,不但符合他自身命运发展的特点,且符合阶级斗争残酷无情的自然规律。当初刘屈髦一听说太子刘据发兵闹事,二话不说,拔腿就跑,连丞相印都不要。由此事可看出:刘屈髦是个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心理素质一点都不过硬的人。
如将刘屈髦和他的前任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无论是能力,还是政治资本和声望,刘屈髦都是倒数第一。刘彻的时代,哪个丞相能力比他差过?可哪个又比他好过过?
一个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人,注定是被命运抛弃的人。这只是其一。还有刘屈髦应知道:太子之位,不止李广利和他两个人在胡思乱想。事实上还有一个想得比他们更疯狂的人,此人就是刘彻的儿子、燕王刘旦!
阅读少年帝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