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天命之女
“我们要勤王!”
“汉人不打汉人!”
“兄弟们,你们手上的刀枪要用来对付建虏!”
“公主殿下!”
“是公主陛下!”
“公主陛下!”
“监国公主陛下来了!”
对于方国安与阮大铖来说,现在整个局面已经失控了,而对于朱大典与坤兴公主来说,这样的大逆转正是他们最想见到的局面。
之前几天他们都在担心着方国安的几千大军,可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为之一变,方国安的几千部队变成了可以利用的力量,最初坤兴公主只是想带着公主亲军在城墙露个面而已,但是他一露面城下的方国安军就成百成百地跪下来。
对于普通的官兵来说,他们平时见到的大人物最多也不过是总兵、知府而已,监国公主这种传说中的人物简直是天神一般的情况,别说用弓箭对准监国公主,就是有这样的念头都是死罪,何况现在大家是真见到了天人一般的监国公主,所以跪下来的官兵越来越多。
坤兴公主根本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逆转,但她喜欢这样的局面而且也在想着刘永锡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因此她毫不犹豫地决定带着公主亲军打开城门去与这些勤王义师见面。
虽然阮大铖与方国安还在做着最后的挣扎,但是当监国公主走出城门两百多步的时候,他们这次南下已经彻底失败了。
出城的时候坤兴公主身边只有五百公主亲军,现在她身边却至少有三千公主亲军,而且加入公主亲军的官兵越来越多,大家都跟随在监国公主的身后不是欢呼就是大哭起来,就连方国安最信任的家丁都有一小半转身成了监国公主的随身护卫。
虽然跟着刘永锡南渡的时候见过许多大场面,但监国公主还是第一次有过这样的亲历,出城的时候她还差点从马上摔下来,但现在她已经是全场最有自信的人,她告诉自己身边的公主亲军们:“我将与你们一起渡江勤王,不收复京师决不过江!”
方国安却觉得局面恶化到现在这个地步,不能把下面的将士给逼急了,只是他刚想到这,军中的呼声又为之一变:“监国公主!”
“监国公主!”
方国安也没想到形势会突然急转直下,看着城上的战旗与兵马再看到已方阵营乱成了一团,他觉得拿下金华城裹胁监国公主与朱大典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既然已经拿不下金华城,咱们还是先退兵!”
阮大铖却是拔出了随身的长剑说道:“方大帅,现在不是讲妇人之仁的时候,咱们得狠下心来,只要镇住了军心一切都有可能,咱们手上可是有七千精兵!”
这“七千精兵”的说法自然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注水,但是阮大铖已经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方国安这几千兵马上,现在看到方国安所部炸营,他自然是准备大开杀戒。
阮大铖、方国安是打着“勤王”的名义把部队裹胁到金华城下,但是部队进入金华府就受到官民的一致敌视,而且金华城内有几千大军镇守甚至还有一支公主亲军,真要入城就是自相残杀、两败俱伤的结局。
而张皇后与刘永锡的这份勤王诏书更是打破了这些残军的最后幻想,阮大铖、方国安率领他们根本不是为了勤王南下,而是想借机裹胁监国公主与朱大典相国。
虽然这支军队遇到清军一触即溃,但他们终究打着大明的旗号而且也愿意为了大明与建虏苦战到底,现在阮大铖与方国安却要把他们引上邪路,因此很多官兵在得知真相之后非常痛苦,军心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我们是真想要勤王!”
不管是阮大铖还是方国安都没想到好不容易杀到金华城下居然会发生这样的剧变,现在的形势已经同炸营差不多,那边阮大铖不由气得连声怪叫:“方大帅,现在必须才能把局面压下来,赶紧让家丁动手!”
“我们要去勤王,汉家山河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怎么不去勤王!”
高呼着勤王口号的可不仅仅是方国安旧部,城外的缙绅、豪强、平民也加入了响应号召的队伍,千千万万人嚷出了心中的声音:“勤王!”
偏偏金华府的缙绅知道他们的痛苦,他们把抄好的勤王诏书连同瓜果一起扔过去送过去,如果有人不识字,就有读书人、说书人站出来向他们解读这份勤王诏书的内容并揭穿阮大铖与方国安的阴谋。
现在方国安的部下们是越来不愿意南下,金华府早已经严阵以待,而且大家居然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同室操戈自相残杀,除了建虏没有任何人受益,因此不知道是哪个士兵痛苦地叫道:“勤王!”
诏书说汉家山河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号召每一个大明子民为汉家衣冠与汉家血脉而战,同时还分析了一下战场形势,指出张皇后与刘永锡已经统率六万大军在湖州与多铎展开战略决战,希望大明子民不过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揭杆而起,甚至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说只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定能驱逐建虏光复汉家山河。
整个诏书都是这么浅显直白,因此在朱大典这位相国眼中稍稍有失水准,但他还是说这份诏书“胜过了三千越甲”,可事实上这份诏书何止胜过了三千越甲,城下的方国安大军已经因为这份诏书而变得军心大乱。
这个声音打破了城外的一片寂静,很多官兵响应这一声号召:“勤王!”
越来越多的官兵开始响应:“勤王!我们要勤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勤王!”
监国张皇后与越国公刘永锡发出的这份诏书在朱大典眼中并不是什么大家手笔,如果考虑到状元公余煌也在刘永锡军中,朱大典甚至可以觉得这份诏书写得有失水准,实在过于直白了。
按照朱大典与一应东林君子的看法,一份好的诏书应当象六朝骈文那样华丽,到处都是掌故,就象去年史可法相国与清国摄政王多尔衮致信那样气势十足。
可是张皇后与越国公发出的这份诏书却是过于浅显直白,但凡是个读书人都看得懂,甚至连那些乡下农夫都能明白诏书的意思。
阅读明风八万里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