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还是万历朝好啊(求月票!)
第二,对你的乡试和会试成绩,我们也不会发出任何异议。
保你中进士没有问题,但会元没有人能保证,这超出我能力范围。”
“可以!这两条就这样!”林泰来点头说,心里开始美滋滋。
我肯定要酌情安排几个考官,不可能将名单上的同道后辈全部禁掉。
当然我也可以答应,不使用与你直接结仇的人物,不在考场给你设置障碍。
如果你连这都不接受,那就不必再谈了!”
这时轮到林泰来沉默了,沈鲤为什么如此执着的想安排几個考官?
他连吏部左侍郎问题都可以让步,却在会试考官问题上坚持,肯定是有什么意图。
又过了一会儿,林泰来不动声色的说:“只要不妨碍我考试,也行吧。”
沈尚书松了口气,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总算在这三条上达成协议了。
但又不禁想道,林泰来不会已经明白自己的心思了吧?
不可能,林泰来这种历练不多的年轻人怎么可能看的出来?
此刻沈鲤连续与申首辅、林泰来进行了两场讲数,已经有点心神俱疲。
他正想着让林泰来走人时,却又听到林泰来说:“关于赵南星的公事责任谈完了,我不再追究赵南星在公方的责任,他可以继续留在朝廷。
但是关于赵南星和我的私人恩怨,还要另行给我补偿,下面再谈谈这个。”
沈鲤只觉得怒火再次噌噌的往上窜,喝道:“伱这又是何意?”
“用最简单的比喻说,就是在公事上,我可以不追究赵南星的责任了,他可以继续做官。
但是我还有私人复仇的权利!我手下有几百名家丁,有实力以牙还牙!
如果赵南星不想被报复性殴打,就需要另行付出赔偿,解决这个私人恩怨。”
沈尚书怒道:“刚才给你的补偿,就应该包括全部了!”
林泰来答道:“公是公,私是私,我这个人就是公私分明。
刚才那些条件,只是换取了赵南星保留公职,并没有保证赵南星以后不挨打。”
沈鲤:“.”
你林泰来的底线在哪里?还是说,你根本就没有底线?
林泰来亮明了最后的要求:“我的要求不多,十八个同考官,不知大宗伯你能分到几个名额?
从你手里再分一个给我就行,我要易经房的。”
按当今规矩,十八个同考官是由礼部拟定名单,呈报给内阁,最后经天子确认的。
一般情况下,同考官名额由内阁大学士和礼部尚书共同瓜分,每人可以指定几个人选。
沈鲤估计能分到四五个名额,出让一个给林泰来,还是有点心疼的。
林泰来劝道:“即便出让一个给我,那你手里还能剩三四个呢,从此以后我和赵南星就两清了!
人称我为今布,就是一诺千金的季布!
想想你为了培养赵南星花费了多少心血,难道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还不值一个同考官名额吗?”
纠结片刻后,沈鲤咬牙道:“可以!从此就两清!然后各自告知申首辅,请申首辅为见证。”
今天已经让了许多步,也不差再多一步了,这就是沈尚书的心态。
眼见又坑到一个同考官名额,还是易经房的,林泰来终于心满意足了。
不知道他是不是大明第一个可以指定本房同考官的考生。
想至此处,林泰来觉得自己应该感到骄傲。
毕竟沈鲤是朝廷里几个真大佬之一,清流山头的扛把子,天下没多少人有资格与沈鲤进行博弈并成功。
谁说清流势力原则性太强所以不好沟通,沈尚书现在这态度不就很好吗?
最后首次直接参与朝堂博弈的林泰来归纳了一下今日收获,第一,为赵志皋进步扫清了最大障碍;
第二,保送进士,同时为会元扫清障碍,最后结果尽人事而听天命;
第三,获得一个同考官名额,具体指定谁还要再想想。
确认无误后,林泰来就离开了礼部。
礼部尚书沈鲤独自坐在公堂里,忽然又想到了什么,气得忍不住抓起茶盅狠狠的摔在地上!
刚才林泰来为了讨价还价,用笔写那份名单的时候,用的就是右手!
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以及羞辱。
礼部杂役知道老爷正在生气,听到了摔杯声音也不敢进去打扫,但却听到沈老爷喝道:“去内阁拜访首辅!”
于是在一天当中,礼部沈尚书第二次拜访申首辅,早晨一次,下午一次。
有些人看到后,不禁暗自猜测,难道沈尚书要与申首辅大和解了?
申时行本人也挺意外的,还以为沈尚书和林泰来谈崩了,又来找自己当中间人斡旋。
沈尚书问道:“首揆是不是要为人谋取吏部左侍郎?是礼部侍郎徐显卿?”
申首辅并不奇怪沈尚书能看出来,毕竟早晨开条件时,漏了口风。
“怎么?你不会反对了?”申首辅反问道。
作为内阁的最大反对者,只要沈鲤不反对,那这项人事任命就太有戏了!
沈鲤微笑着说:“我已经答应了林泰来,力推赵志皋为吏部左侍郎,所以想支持徐显卿也有心无力。”
申首辅:“.”
吏部左侍郎是何等关键的位置,堪称六部堂官之下第一侍郎,你沈鲤怎么就肯支持林泰来了?
过去那些当上吏部左侍郎的人,不敢说百分之百,但也有七八成入阁或者当上尚书!
如果沈鲤你的夫人和女儿被林泰来绑架了,就言语一声,他申时行会帮忙解救的!
沈鲤又说:“另外,同考官名额如何分配,是不是也要重新商议?
因为林泰来已经拿走了一个名额,应该是要给你的吧?”
申首辅狐疑的看了沈鲤一眼,他简直怀疑,沈鲤是不是想变坏事为好事,下重注收买林泰来?
连同考官名额这样礼部尚书最核心的权力,都敢出卖?
沈鲤临别前又说:“我这是把谈判的结果告知与你,并请你做个见证。
现在我终于相信,林泰来不是你的忠实党羽了。”
看看天色差不多,申首辅也无心工作,一边心里反复默念“这是挑拨离间”,一边直接回了家。
更早回家的申用懋再次意外:“父亲又这么早?”
然后又禀报说:“刚才礼部右侍郎徐显卿来坐了坐,大概是因为吏部左侍郎出缺。”
申首辅摇了摇头,叹道:“他这事不好办了。”
“怎么?清流言官那边又要反对?”申用懋很懂行的说。
在如今的朝廷中,一般只有清流势力的针锋相对,才会让父亲感到难办。
申首辅答道:“谁也想不到,这次最大的竞争对手居然是林泰来。”
申用懋:“.”
如果没记错,林泰来只是一个武科转文科的举子吧?
一个举子和首辅争夺吏部左侍郎官位,是不是有点过于刚烈了?
申首辅对还在恍惚的好大儿指示说:“你亲自去林府,把林泰来请过来,必须要深谈了!”
申用懋问道:“如果林泰来还是不来,又当如何?”
申首辅直接给压力:“他如果不来,你也别回来了!”
申用懋没奈何,只能起身前往林府。
此时林泰来在府中,迎来了一大波探望的士子。
除了几位府学同窗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熟人,比如上次落榜这次又来赶考的董其昌,还有令人难以招架的周应秋。
他们大部分都居住在距离贡院更近的东城,今天也都听到了林泰来挨打的消息,便不约而同的登门来探视。
同时还有点该死的好奇心,林大官人挨打受伤这种事,实在很难见到啊。
金士衡代表众人问道:“朝廷如何处理?要不要我们集体前往礼部抗议和声讨?”
林泰来摆了摆左手说:“不必了,我已经获得足够的赔偿了。”
众人不敢相信,朝廷的效率这么高了?
林泰来懒得过多解释,直接问道:“你们有没有可靠亲戚在京城做官?官职在部院,品级不要超过四品。”
众人面面相觑过后,只有来自吴江大族的沈珫说:“我有一个族兄,现任员外郎。”
金士衡和王禹声的父亲都已经退休,陈允坚有个同族叔父在外地做官,董其昌和周应秋目前家里没人做官。
林泰来便对沈珫说:“那你这个族兄就很合适了,如果他有兴趣,可以让他去会试当个同考官!”
众人闻言大吃一惊!你林泰来还能有本事指定一个同考官人选?
江湖传言,这些名额是内阁大学士和礼部尚书的禁脔!
林泰来抚摸着右肩说:“礼部沈公仁义啊!见我情状可怜,就私相授受了一次。”
众人无语,如果被打伤后就能获得这样的补偿,那他们也想试试看。
正在这时候,首辅家大公子申用懋来了,并被带进了前厅里。
环视一圈座中,发现都不是外人,申用懋就直接说明了来意:
“林泰来!家父请你过去深谈,顺便商议吏部左侍郎的人选!”
众人三观再次受到了冲击,一起默默的起身告辞。
大家都是应试考生,为何却不像是同一种生物?
如果不是大家都认识申用懋是谁,只怕还以为,申用懋是林泰来请来的演员。
申用懋抱怨说:“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这已经是第三次来请你了,你就不能认真应对一下吗?避嫌也不是这么个避法!”
“还是万历朝好啊。”林泰来感叹说。
申用懋:“???“
你林泰来突然蹦出这句话,又是何意?
林泰来解释说:“如果在以前,我这样小小应试举子敢拒绝首辅三次召见,弄不好就要被首辅怀恨在心,人头落地,或者剥夺功名了!”
申用懋拍了拍林泰来的右肩,“别阴阳了,你就说去不去吧?”
(本章完)
相当于把入阁或者升为天官之前的官场流程都走完了,下一步只能入阁或者升为天官。
此后又听到沈鲤说:“唯独另外一条,关于会试考官的人选,我不能完全答应你的要求。
说起来还是万历朝好啊,可以放肆的议论怎么提前安排考试结果,主打一个透明操作。
如果往前几十年,哪怕是嘉靖朝头号权臣严嵩也未必敢在会试结果问题上透明作业。
其次,如果赵志皋真的成为吏部左侍郎,就在官场完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卡位。
林泰来今天写出的这份名单如果扩散出去的作用,并不在于告诉大家这些人是清流。
而像是画了一张思维导图,引导着大家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有组织的结党形象。
就算没有上述效果,这份名单传开后,也必定引发官场热议,政治八卦也是八卦,同样是京师喜闻乐见的话题。
首先,进士功名彻底稳了,中了进士就相当凡人修炼成仙,直接脱胎换骨。
至于具体名次还要看接下来的机缘,现在强求不来。
过了一会儿,沈尚书重新开口道:“你提出了三个条件,我现在一一给你答复。
第一,吏部左侍郎人选,如果右侍郎赵志皋进入朝廷公推,我们会支持。
到那时,名单上的清流骨干曝光在聚光灯下,一举一动都会被人指指点点,谁能受得了?
这些后果,才是沈鲤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在万历十六十七年的时候,世人对清流势力的印象还是很松散的。
这件事甲乙丙丁跳出来,另一件事戊己庚辛跳出来,表面上没什么关联,反正朝堂总是少不了正义之士发声。
这会儿沈尚书已经真心后悔了,早知如此,还不如答应让申时行当中间人。
他本以为林泰来漫天要价的筹码是右肩重伤,原来还有这份名单。
在这种突如其来的被动下,沈尚书陷入了沉默,但脑中不停的盘算着对策。
万历十六年到十七年的时候,皇帝虽然已经开始摆烂,但在理论上并没有永绝朝会,偶尔还能露下脸。
这时候的政治气候和几十年后并不相同,张居正才死了六七年,皇帝对大臣权力的警惕心很强,大臣们也羞于公开承认结党。
不像二三十年后,官员不结党就不好意思说是在朝堂混的。就算人不在朝堂,也要在民间发起党社。
阅读大明话事人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