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皇子封国,朕教皇子们用皇权,朱见深莽斗欧罗巴群雄
皇帝赞成短发,但讨厌纹身,将其斥为野蛮人,朝廷官员、宫中侍卫、厂卫番子等等吃公家饭的,严禁纹身。
纹身,从两千年前就有了,勾践就是剪发纹身,是纹身界的扛把子,宋朝是纹身爆发期。
但本朝太祖,对纹身极为讨厌,有纹身者流放充军,这才没了纹身。
对这种事,朱祁钰不太爱管,皇帝管天管地,还管人家拉屎放屁了?
以前是家丑不可外扬,所以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内部消化了,报不到中枢来。
如今思潮开放,牛鬼蛇神都冒出来了。
人性就这样,谁头上没点颜色啊,凑合过着得了。
皇帝不管,民间出现了歌颂爱情的文章,以前的爱情是孔雀东南飞那种家长里短的,也有洛神赋那种暗恋含蓄的,现在的爱情,主打一个浪漫。
后人都说华夏人不懂浪漫,那是华夏人思绪内敛,书写爱情的诗词,历朝历代有多是,这就是中国式浪漫。
而歌颂爱情的文章,最火的是出自太子妃杨氏的手笔。
太子火出圈,靠的是太子妃。
杨氏的诗词火爆之后,在报纸上呼吁,给女子起名字,不要叫朱杨氏这样的,女子也该有自己的名字。
她还呼吁有学识的女子,联名写一本名字手册,让民间没学问的百姓,按照这本书来起名。
这件事得到了皇帝的支持。
皇帝直接下旨,翰林院拟定十万个好听的男女名字,刊印成书,颁发全国,让全国人按照书里的名字起名。
不然民间都是张二、张三这样的序列排名,女子干脆没名字,大丫、二丫。
大明毕竟是天朝上国,上国百姓怎么能没名字呢?
不止要有名字,名字还要好听。
尤其士绅家族,不许再起两字名,毫无特色,要起充满大明特色的名字,并且,名字平平无奇的,一概不录用秀才,逼着民间进行改名风潮。
皇帝鼓励民间用三字名字,二十二年了!
作用是有,但不大。
这次干脆搞一次人名运动,从上到下,进行改名,新生儿要取大气好听的名字,不止要好听,更好有学问。
鉴于民间学问有限,中枢给你们起。
太子妃牵头闺阁女子,拟定一本女名录,也随之刊印。
民间不少文人愿意凑这热闹,也跟着刊印书籍。
白话运动和人名运动,在民间激烈碰撞,开始改变底层人民的思想。
白话文,能让读几年书的孩子,就能看懂报纸,让文章真的进入千家万户,进入十亿百姓的心里。
名字,是每个人第一张脸。
这个人名,是带着人一辈子的。
景泰三十年六月,中枢又加一把火,颁布万家姓,收录大明仍在使用的姓氏,13000个,而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姓氏,高达两万。
大明重新编纂使用过的姓氏,以及归化的各族的新姓氏,颁布天下。
让民间百姓知道,大明的姓氏多么多,历史源远流长。
随之,中枢有颁布万家名,大明第一本姓名工具书,全篇收录5万个男名,5万个女名。
紧接着,民间陆续随印了十几本,都是民间文人自发刊印的。
经过统计,人名估计有50万个。
翰林院预计在景泰三年后,再推出重修本,将现存的起名书籍整理编纂,成为大明最全起名工具书,预计编入200万个人名。
中枢刊印的书籍,是存放进入图书馆的,允许任何人借阅、抄录,定期还回来即可。
景泰十一年,大明还办了大明书店,全国办了六万多家大明书店。
直到景泰二十九年,才第一年实现收支平衡,今年皇帝就打算卖掉,摊子铺开了,他也不打算继续往里面砸钱了。
大明书店其实并不赔钱,大城市好地段的还赚钱,但国企嘛,员工多积极性少,只开会不办事,都是通病。
这些年,皇帝不停稀释自己的股份,直到景泰三十年,皇帝彻底甩锅出去。
书店生意,皇帝是不打算碰了。
费力不讨好,还不赚钱。
前几年想脱手都没人要。
现在可是纸媒的黄金时代,民间图书巨头几百个,都赚得盆满钵满,唯独皇帝的大明书店,赔得底裤都没了。
去年皇帝还诏图书巨头入宫询问生意经,把那几个货吓尿裤子了,最后被逼着高位接盘。
皇帝甩手退场。
干了二十年,不赚不赔,真他娘的气人。
他把书店管理者给剥皮了,这口气才算勉强咽进去。
倒是董赐来求情,说书店本就利润不高,您又为了就业,吸纳过多剩余劳动力,他们本就出工不出力,您还继续吸纳劳动力进来,自然就更不赚钱了。
再说了,书店要小而精,开的越多漏洞越大,越开不下去。
皇帝的摊子铺得太大了,赔本在所难免,和高层管理者关系真不大。
这就是皇帝经商的局限性。
最可笑的是,大明书店刚换了老板,立刻扭亏为盈,皇帝铺的摊子结结实实,连房产都是自家的,只要换一波管理者就能立刻盈利。
朱祁钰也得认栽。
经此之后,他也在思考,什么是商人?
商人就是赚一笔就提桶跑路,他们不管业界生态,进场就开始薅羊毛,薅完就撤,给行业剩下一地鸡毛。
皇帝经营书店,是想经营几百年,是想给百姓提供便捷的。
这和商人初心就相悖。
想经商,就别要良心,别管什么百姓喜乐,他们都是韭菜,你好好割就行了,谁管韭菜想什么?
所以,书店在皇帝手里不赚钱,在商人手里就特赚钱。
立即,皇帝下旨。
出台经商法规,摒弃任何钻空子的可能性,对于薅羊毛、投机取巧的商人,一概诛杀。
商人用经商手段嘲笑皇帝,皇帝就用政治手段,一竿子打死。
至于什么叫投机取巧?
皇帝没给下具体文件,反正财部查的时候,认为你投机取巧,那伱就投机取巧。
颁布执照年限,严格要求商人合法合规经营,严格按照年限经营,对于赚巧钱、拉投资后套现离场等不义行为,严格打击。
说白了一句话,把一个人捆绑在一个行业里。
皇帝不许你动,你动了就犯罪,就该杀。
并颁布史上最严格的离岸法,在国内有产业、有家小的人,一概不许离境,一旦资产离境,立刻诛族。
民间商贾一片哭嚎。
这二十年来,经商环境极度宽容,皇帝支持商贾,商贾赚的盆满钵满。
忽然之间,皇帝下达最严禁令。
稍加了解才知道,是那几个图书巨头惹恼了皇帝,大明书店在皇帝手里一直亏损,换主之后就盈利了。
皇帝大怒,才颁布了法案。
民间的巨头商人此刻杀了他们的心思都有了,你们沙比啊,没事招惹皇帝干什么啊?
收购了大明书店,你们蔫吧赚钱得了,等几年再盈利不行啊?不能让皇帝心情好点?
非得把大环境给毁了才甘心啊?
你们不想活,别带着几百万商人一起死啊!
这几年,确实有人转移资产,逃离大明。
大明打通世界之后,他们知道海外还有富庶国家,赚一大笔后就提桶跑路,去欧洲享福去。
但随着离岸法实行后,谁也逃不走了。
别以为你逃了,皇帝就没招了,那是皇帝不愿意理你。
如果皇帝想整你,就会给列国下圣旨,让列国把这人送回来,你看看有没有国家敢不送的!
你敢不送,皇帝就敢打劫你们国家的商船,逼着你们送。
现在,随着朱见深拿下开罗之后,大明又打通了去欧罗巴的道路,逼急了皇帝,皇帝直接派大军去欧洲找!
换做别的皇帝估计不会做,岁数大的商人太了解景泰帝了,他屠几次商人了?哪个商人敢放个屁?
景泰帝什么都干得出来,逼急了他,他能把全国商人灭了!再次禁商!
法令颁布之后,图书巨头跪在宫外,跪了三天三夜,跪死了一个。
最后也没得到皇帝诏见,还每人挨了一百鞭子,赶出宫去。
紧接着,就传来这些商人自杀的消息。
他们那点小钱,皇帝看不上。
旋即,爆出来特大消息,整个皇家商行停工停产,接受审查。锦衣卫、东厂联合执法,五法司进行监督执法,肃清皇家商行。
皇帝认为,皇家商行的人不可靠,执掌皇家商行二十年的贺知恩被罢黜,所有高层都被清查。
景泰三十年夏天,过得却凉凉快快的。
保持和善的中枢,忽然露出了爪牙,中枢大肆搜捕,民间开始大肆抓人。
一只只硕鼠被抓出来,抄家灭族。
皇子们被吓到了。
他们一直以为父皇人畜无害,治理国家靠的是宽仁,所以君臣相怡,大明蒸蒸日上。
现在才知道,根本就不是。
皇帝残暴本性暴露。
皇帝根本就不在乎商人死活,说得难听点,明天皇帝宣布禁商,把所有商人诛杀,看看会不会动摇皇帝的位子?
等他杀完,他再鼓励经商,民间又是一大片韭菜。
谁敢挑战皇帝的权威,只有死路一条!
皇帝这些年不杀人,不代表他不会杀人,只是他懒得杀而已。
“皇儿,你莫要小瞧你父皇。”
胡妃身体不太好,这些年汤药不断,她看着长子,眉目伤悲:“也就这些年,年纪大了,才嘻嘻哈哈没个正形。”
“当年你曾外祖父在的时候,尚且不敢和皇帝说笑。”
“可知为何?”
胡妃咳嗽几声,朱见漭帮她抚平后背,胡妃摆摆手:“这皇位,是陛下一刀一枪杀出来的。”
“他虽不是开国之君,但威势不下于任何开国之君。”
“因为他杀的人,不比开国之君少!”
朱见漭瞪大了眼睛。
他记事的时候,就几乎没看见过他爹杀人,他一直认为,皇帝就是这样的,像个老小孩。
“皇儿啊,你太小瞧你父皇了。”
“你父皇亲手杀的人,比你想象中的更多。”
胡妃话没说完,又咳嗽起来。
朱见漭一边帮她拍后背,一边问:“父皇还亲手杀过人?”
“哼,他亲手掏人的心肺,杀人比刽子手还利落,当时的朝野上下,谁不畏惧如虎?”
胡妃冷冰冰道:“大明从土木堡之变后,就进入了低谷。”
“当时财政岁入六百万,遍地是窟窿,入不敷出!”
“是陛下,带着大明开创今天盛世的。”
“你猜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
“杀人!”
“不止杀朝臣,天下商贾,他杀了多少?没钱就找商贾筹措,然后找士绅借,谁敢不给他钱?”
“哼,给了他钱都未必能保住命呢。”
胡妃慢慢站起来:“不然,你说为何大明早些年移民那么顺利?为何皇帝一句话,民间就跑断腿?”
“你就没想过,中间原因吗?”
朱见漭有点傻,他爹那么和善的一个人,早年竟是个刽子手?
“陛下杀得天下人发憷。”
“所以才事事顺利。”
“你去问问那些老人吧,他们都不敢想。”
胡妃冷笑道:“所以,今天这点小事,算不得什么,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骗你父皇。”
“漭儿,为娘和你说这些,是因为你要去继藩了。”
“你选一个最难的地方。”
“为娘担心你呀,你虽然聪明,但还是太天真,不懂人性,驭人之道虽得你父皇精髓,但你父皇毕竟是承嗣大统得到皇位的,而你是要做开国君主的。”
“你父皇的驭人之术,未必适合你。”
朱见漭微微一怔,他知道母亲出身不凡,又深得父皇喜爱,但他一直以为是因为颜值。
现在才知道,母亲的见识,不比父皇差。
父皇也说过,他的驭人之道,不适合开国之君,朱见漭想做开国之君,得去学太祖皇帝。
所以他想让老四当于谦的关门弟子,从于谦身上学领兵统下之道。
“娘,您有什么奇策?”
胡妃看着儿子耍宝,拍了他一下:“娘一个深宫妇人,没有什么奇策,若有,娘早就教你了。”
“娘和你爹商量过,你去新大陆就藩,最大的危险就是环境,无非是寂寞一些,并没有什么危险。”
“所以娘也算放心。”
“可你爹忽然给你一个选择,你傻乎乎的想去东欧做皇帝,娘虽欣慰你的野心,但东欧皇帝不好做啊。”
“你将是大明抵挡西欧列国最重要的一环。”
“而陆路运输什么样子,你也知道,大明很难给你最多支援的。”
胡妃苦笑:“所以,娘只能去求叔叔,请你舅公胡豅,请他帮你去稳定局势。”
“舅公?”
老四眼神又暗淡下去:“舅公应该入阁了,他应该岂会为孩儿奔波?”
胡豅是皇帝最看好的人,如今也是青壮派的代表人物。
他如今在吕宋掌兵,并向南开拓。
“娘舍出去这张老脸,是能说服你舅公的。”胡妃和胡豅年龄相差不大,两个人一起长大的,感情深厚。
“娘一点都不老。”朱见漭讨他娘喜欢。
胡妃看着一表人才的儿子,悲从中来。
“娘,儿子还要过几年才能去就藩呢,尚能承欢膝下。”朱见漭看不得他娘哭。
他娘对他是真的掏心挖肺,他离开京师去就藩,最舍不得的就是他娘。
“儿啊。”
“你要学你父皇。”
“这次事情,是你父皇故意挑起来,展示给你们看的,这才叫皇权。”
“每一步,你都要看得精细看得透彻,哪里不懂就去问你父皇。”
朱见漭微微一愣:“是父皇故意的?”
胡妃点点头:“你们要去就藩了,你父皇担心你们学了一身本事,却不会使用,这是给你们示范,让你们看看皇权是怎么用的。”
朱见漭忽然觉得他爹不是那个看笑话的老小孩,更像是一个将武功练到化境的绝世高手。
母子俩聊了很久。
各宫都在皇子们聊,让皇子们看看,他们的父皇是怎么展现皇权的。
晚间胡妃煮了汤,亲自送过来。
朱祁钰坐在养心殿里,眼神闪烁。
“生气伤身,您要注意些身体。”胡妃拿出参汤,先试试冷热,然后一勺一勺喂皇帝吃。
“朕还不饿呢。”朱祁钰嘴上说,还是在吃。
“陛下因为皇家商行的事生气?”
朱祁钰应了一声:“肉烂在锅里,什么时候吃都一样,只是有人萌生了离境的念头,想出去做个富家翁。”
“朕打算给列国下旨,不许接收大明移民。”
“楚王打下来一片江山,主要是打通了大明和欧罗巴的新通道,欧罗巴诸国恐明而已,不敢和大明硬碰硬。”
“只是这样一来,欧罗巴诸国肯定会更加恐明,然后玩命发展技术,会不会让他们过早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呢?”
朱祁钰想的很多。
一碗汤吃完,胡妃给他擦擦嘴。
“你身体也不好,不要亲自熬汤了。”朱祁钰拍拍她的手背。
胡妃笑了起来:“陛下喜欢吃,臣妾熬的时候心情也是愉悦的。”
朱祁钰也笑了笑:“跟老四说了?”
胡妃点点头:“陛下,臣妾知道,现在不是动皇家商行的好机会,但您却动了,就是想给孩子们展示皇权的用法。”
朱祁钰应了一声:“他们还太嫩啊,朕二十岁继位的时候,也是满脸懵的。”
“用了十几年时间,才会用了皇权。”
“而这有个前提,就是朝中重臣一边教朕,一边牵绊着朕。”
“他们去就藩,地方上没有重臣团团围绕,需要他们自己打造班底,所以朕还是担心的。”
朱祁钰其实想派一位重臣,帮他们梳理朝政。
过几年再调回来。
但又担心儿子们不愿意,觉得中枢管得太多了,而重臣肯定不愿意去那鬼地方坐镇的,所以里面矛盾很多。
朱祁钰还需要斟酌。
皇权的妙用,不是放出去,而是怎么收回来。
不知道儿子们能学会几成。
这个夏天一点都不好过,涉及皇家商行的投资的,都要被厂卫查一遍。
查出来很多问题。
中枢决定,对国企也查一遍,结果一查,很多国企员工大规模跑路,逃离大明。
里面有多少问题,不言而喻。
阁部决定,进行自上而下的严格审查。
这是朝中重臣,教一教皇子们,未来的阁部该如何处置朝政。
皇子们的班底,都是皇帝一点点给挑的,他们也在旁边看,一边看一边学。
皇帝还是决定,派一个重臣去跟着,等到皇子们成熟,便回到中枢,未来也不派人去了。
眨眼间,景泰三十年就要过去。
年中时马文升被调入澳大利亚,负责管移民和清理野人,从发现新大陆之后,陆续移上去十几万人。
整个景泰三十年,总共移上澳大利亚本岛的有七十万人,北面新几内亚和东边的新西兰,都已经发现了。
两个岛又各自移了十几万人上去。
合计移上去一百万人。
本岛澳大利亚,一分为三,分封给三王,新几内亚和新西兰,各封一王。
五王已经选定了,老二朱见沪、老三朱见渝、老五朱见沪、老八朱见漪、老九朱见渚。
老六朱见泺去马六甲对面的苏门答剌岛,老十朱见涞去爪哇,老十一朱见浒去棉兰老岛,老十二朱见泗去苏拉威。
还有一些星罗棋布的小岛,则封给宗室里诸王。
比如东帝汶附近的小岛很多,合并封给朱祁镇的儿子德王,澳大利亚附近有很多小岛,封给宗室。
年后,去澳大利亚继藩的藩王,就要继藩了。
大明会源源不断给支持,支持期限是三十年,三十年后,封国就要自给自足了。
同时,中枢会派重臣去封国坐镇,教导国君如何做好王上。
老七也一起就藩,斯里兰卡已经清理完毕了,还给他南印一部分,省着只做一个岛国国主。
今年春节,是朱祁钰家族最全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全家在一起吃饭了。
朱祁钰令画师,画了一些全家福,各宫送一份,就藩的皇子也带走一份。
皇帝不要求他们来朝,只希望他们能好好做好封地里的皇帝,过好自家日子。
大明和属国联络永远不断,明人可随意穿梭诸国,不设门槛。宗国内的税收一律归封国,大明不收任何。
皇帝做到这一步,已经是千古难有了。
至于各封国内实行什么制度,他就不操心了,让他们去封国内,根据自己的治政经验,自己推行吧。
只是书籍,要全部带上。
但各宫哭声不断。
年长的几个,除了老四外,第一拨就藩。
其他的陆续就藩。
朱祁钰心里也不太痛快,主要是为他批复奏疏的人少了,这几个大的,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
能力什么样不好说,肯定好用。
一口气封走十个,儿子多也不抗封啊。
作为父亲,岂能一点感情都没有?
年后,就定下就藩日子,六月十七,吉,宜出行。
万国运动会,实在没意趣,全是大明赢,皇帝让他们回家好好练,明年也挣个金牌回去。
转眼就到了六月。
五个年长皇子,拜别皇帝,踏上了自己的封国。
太子这几日心情也不好,怎么说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临行前他哭了一场,告诉弟弟们,有困难就写信,大明能帮的,一定不会含糊。
这是太子应该承诺的,作为大哥,有帮助弟弟的义务。
皇帝年龄越来越大了,皇子们能指望的是大哥,而不是父皇了。再说了,四个同岁皇子,都没跟他争太子位,他该偷着笑吧。
皇帝划定,帮助藩国三十年。
派重臣坐镇十年,期间政绩,算在大明政绩内。
五个皇子去就藩,家眷暂时放在大明,主要是封地太危险,孩子太小,带过去担心出问题。
皇帝给他们配备了充足的医生,船队带最多的是书籍。
他们是继藩,不是去当野人。
大明有的,藩国也都有。
朱祁钰看着镜中的自己:“儿子们都出去就藩了,朕真的老了吗?”
整整一天,他没有处置奏疏,枯坐很久,睡了一觉。
当父亲的心里,终究是不舍的。
但大明皇子封国,是从太祖皇帝起就立下的规矩。
同行的还有德王,以及一些封在小岛上的宗室。
老四拜别兄弟们,就去于谦府中拜师,请求于谦收他做衣钵传人,他愿意沉心学习。
于谦本就看好老四,自然是有求必应。
重点是他越来越老了,不知道今天闭上眼睛,明天会不会睁开了,他也想为大明尽最后一份力。
而在欧罗巴。
陈嘉猷周游列国之后,得知列国恐明情绪严重,皆认为大明野心太大了。
因为大明侵入了他们的货品倾销地,印度。
印度对大明毫无抵抗之力。
又因为大量奴隶卖入大明,导致印度劳动力不足,军队人数短缺,被大明打得稀里哗啦。
但这次大明没屠城,而是大肆抓捕奴隶,修缮道路,并往乌斯贜上运。
一些印度政客跑到了萨法维帝国,游说萨法维帝国参与反明,还有一些漂洋过海来到了欧罗巴,上蹿下跳,散播恐明理论。
随着奥斯曼帝国被打败。
大明货物再次倾销于欧罗巴,海量的金银被大明赚走,这让欧罗巴王室对大明十分不满。
以前就是,大明用瓷器、丝绸、茶叶,赚走了欧罗巴的财富,现在赚得更厉害。
对于欧罗巴本国产品,他们会进行收购,实在收购不来的,就联合大明品牌,对该产业进行精准打击,最终实现市场垄断。
欧罗巴贵族虽然赚钱,但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呼吁支持民族产品,支持国货。
但这样的人,往往会遭到报纸上的攻击。
报纸上把明人宣传成上帝第一批造的人,所以是最优秀的,欧罗巴是上帝第二批造的人,和大明一样,都是上帝的产物,其他人则是上帝睡觉后,从泥里蹦出来的人,是不该存在的。
这些报纸把持着欧罗巴的舆论风向,因为这些报纸的东家,都是明商。
鼓吹明人,贬低欧罗巴无处不在。
看看,这建筑是仿制大明的;那个杯子是大明制造的,他们的杯子又美观质量又好,法国造的都是垃圾;我们的房子采购的瓷砖是大明造的……
整个欧洲,散布着明人是人上人的思想。
关键这种思想,无孔不入的深入民间,很多人开始主动自我矮化,认为自己生下来就犯罪了,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是明人。
有很多做生意的明人在欧罗巴做生意,他们标榜自己是绅士,是贵族中的贵族,是上等人。
欧罗巴也是上帝创造的,但是略低于明人的二等人,所以他们天生就不够绅士,不是贵族。
看看大明创造精美的产品,这些东西,若不是上帝赐予,明人是怎么会的?
这种风潮,席卷欧罗巴。
随着运河工程的开凿,这种思潮越来越厉害。
若以前,明奥战争没爆发之前,这种思潮只会让欧罗巴权贵向往大明,那个遍地是黄金的大明。
现在,明奥战争大明以大胜收场,犹太人、奥斯曼人、印度人长袖善舞,恐明理论大爆发。
还有英国佬从中使坏,荷兰人想和大明共同开凿运河,而遭到朱见深的拒绝后。
两种思潮发生巨大碰撞,正在改变着欧罗巴人。
但是,开凿运河之后,欧罗巴的风向变了。
那些鼓吹明人的报纸被停刊,报社老板被打死,取而代之的是恐明思想渲染整个欧罗巴。
甚至欧罗巴出现了一种文学,幻想欧罗巴出现一个亚历山大、成吉思汗一样的伟大人物,东征大明,把大明打出屎来。
这种文学,受众极广,一经出现,就席卷了各大报刊。
被称之为YY文学。
欧罗巴权贵反而认为,这种文学,能增长本国人对大明的自信心,鼓励文学发展。
遍地粗制滥造的YY文学,正在洗脑欧罗巴,这是不是天生自我矮化?
而这期间,刘宁拿下突尼斯,定都突尼斯。
改突尼斯为郢都,郢京。
楚国效仿大明,实行两京制,朱见深在突尼斯定为西京,在此建立行宫,他常年住在这里。
开罗则定为开京、东京,也设行宫。
楚宗国作为大明和欧罗巴最重要的中转站,对于欧罗巴所有消息,了如指掌。
得知YY文学在欧罗巴盛行,他知道机会来了。
立刻派出使臣,对意大利下达通牒,要求意大利,停止散播对大明不利的言论。
说白了,突尼斯和意大利的靴子尖西西可里,正对着。
朱见深没点想法,那就不是朱见深了。
皇帝把朱见深放在这里,不是和欧罗巴合作的,而是挤压欧罗巴的政治环境,把他们堵死在逼仄空间里。
所以,朱见深直接剑指意大利。
刘宁兵锋向西,把撒哈拉沙漠北边的绿洲,地中海南岸的地盘,全都收入囊中。
但到直布罗陀海峡的时候,就遭到了西班牙警告。
西班牙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控制这条海峡。
甚至英国佬也出来当搅屎棍子,进一步宣传恐明思想,甚至威胁朱见深,英国要和楚国宣战。
朱见深只能忍下,当务之急是开通运河。
只要明军能源源不断派进地中海来,他楚国就会屹立不倒。
而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见楚国软弱,就顺杆往上爬,要求和楚国一起开通运河,各方占有一定股份。
朱见深本来不答应的。
英国却勾引朱见深,愿意将撒丁岛割让给朱见深。
大明的心思,他们太清楚了,不就是想进入欧洲,在欧洲得到一个据点,方便更好的贸易嘛。
英国佬也坏,拿别人的东西,送给大明,他从中捞好处。
这可让西班牙跳脚了。
撒丁岛是西班牙的!
没错,这个岛现在不是意大利的,这也是个王国,但这个王国有点惨,一直被殖民,现在被西班牙霸占着。
西班牙想送英伦三岛给朱见深。
朱见深直接拒绝了,那鸟不拉屎的地方,谁要啊。
英国佬听完脸都绿了。
最后商议来商议去的,他们决定把那不勒斯王国给卖了,就是西西可里岛,意大利的靴子尖。
只要大明愿意共享运河,那么就将西西可里岛,无偿送给大明。
朱见深对非洲可是又恨又爱。
北非好是好,在地中海南岸,气候宜人,又和世界上最富的地方接壤,没事抢一波都够活了。
但一个撒哈拉沙漠,让他彻底没脾气了。
他来北非继藩,不是来看沙子的,而是要建立大楚帝国的,谁知道,狗屁沙漠,把他的野心给也熄灭了。
他倒没怀疑过皇帝,因为这沙漠他就藩的时候就知道,可根据情报,沙漠没那么大啊。
他来了才知道,根本就走不出去啊!
他帝国梦泡汤了。
要么往北,从欧洲撕下一块肉来,要么往南,去占领中非。
当然是往北啊。
中非不适合农作物播种啊,他可不想苦哈哈种地去,那跟皇帝换块封地好不好?那破地方还是留给其他王吧。
干脆,往北扩张,进军欧洲。
学奥斯曼。
整个欧罗巴最大的软柿子有两个,几个王国组成的意大利,和已经灭国了的希腊。
这俩软柿子,要是能撕下一块肉来,大帝国不是梦。
北非根据地不会放下,那么就撕咬意大利,把意大利变成楚宗国,以后的大楚帝国。
而这,需要皇帝的支持。
他特意给皇帝写信,皇帝回信告诉他,兵锋往北,横扫意大利,建立大楚帝国。
没错,这路子是皇帝给他挑的。
放心干吧少年,朕在后面做你坚定的后盾。
一番机锋后,四国签订协议,明英西葡四国成立开罗运河公司,大明占股40%,其他三国,各占20%。
作为回报,将西西可里岛割让给大明。
谁也没问人家那不勒斯王国同不同意,就跟当初奥斯曼帝国把北非割让给大明一样,根本就没问人家北非人民同不同意!
有了三国协助,奴隶自然就多了,开凿速度也加快了。
但是。
协议刚签,西班牙就闹幺蛾子了。
西班牙认为,运河开凿尺寸不宜过大,严格控制船支高度,维护地中海和平。
就是防着的大明宝船。
不让宝船进入地中海。
在这一点上,三国共同进退,并且使用60%股权,具有绝对话语权,直接拍板通过。
朱见深懵了,你们这么做生意是吧?
当即,撕毁协约。
做出攻打撒丁岛的架势,和西班牙舰队在地中海上对峙。
奥斯曼和匈牙利在吃瓜。
最后是法国出面调节,但要运河10%股权,这让朱见深十分不爽,你们真当我明人是软柿子呀?
刘宁率军,作势攻打直布罗陀海峡。
大有和西班牙火并之意,大不了我朱见深缩回红海去。
英国开始看戏了,葡萄牙也事不关己,都希望大明和西班牙开战,到时候他们捡便宜。
直布罗陀海峡实在太重要了。
那是欧洲诸国出海的通道。
唯独英国不需要。
但英国也想通过控制这条海峡,遏制欧洲诸国的野心。
朱见深也不傻,这条海峡动不得,一旦动了,大明就是众矢之的。
他就是吓唬西班牙,让西班牙低头。
只要拿下西班牙20%股份,他就有了绝对话语权,运河必须大规模开凿,必须让宝船通行。
西班牙是不敢赌的。
西班牙占着这条海峡,本就引起欧罗巴诸国的强烈不满,都认为应该共用这条海峡。
一旦大明真的打,估计整个欧罗巴都会支持大明。
没错,朱见深这段时间,接见了很多国家使臣,都支持大明开战。
朱见深可不想当出头鸟。
他就是威胁西班牙而已。
他从小就宫廷里,太知道这里面的水多深了,打死他也不敢去碰直布罗陀海峡啊。
对峙四十天后,西班牙服软,和大明签订秘密协议,大明势力,不能越过科尔马,两国以此划分边境。
科尔马距离直布罗陀海峡还有很远,这是担心大明突袭海峡。
这是谈判许久的结果,刚开始西班牙是想把大明限制在阿尔及尔,但朱见深坚决反对,最终才定在科尔马。
相对应的,西班牙同意在运河上,支持大明立场,
协议签订。
明军撤走,这让欧罗巴上下一片唏嘘,大呼错过了好机会。
朱见深拿回了运河决定权,再次和英国、葡萄牙商议,为了给两国施压,朱见深拿出5%股份送给法国。
最终英葡两国让步。
运河公司从四国联盟,变成了五国联盟。
朱见深第一次见识到了欧罗巴政客的水平,就是一群不讲道义的王八蛋。
他也不怕,只要运河开通,宝船送过来,他真的谁都不惧。
五国联动,运河开凿进程加快,预计五年内开凿成功。
这个时候,陈嘉猷送信给朱见深,告诉朱见深,欧罗巴恐明思想严重,让他做好准备。
其实,欧罗巴是很排外的。
对于长着东方面孔的明人,嘴上不说,其实心里是很讨厌的。
这种排外,从古至今就有,当年突厥离开大唐,跑到这里来,就是因为被严重排外,才不得不放弃了原来长相,变成了现在的土耳其长相。
但至今土耳其也从未融入过欧洲。
欧罗巴把他们叫成杂种。
奥斯曼这么强,欧罗巴上下不也不屑一顾嘛,他们很讲血统论的,肤色论也很有说服力。
朱见深看完,更迫切地要打开运河,运河开通,让你们欧罗巴上下换血,看看是我大明强大,还是你欧罗巴诸国连在一起强大!
看得出来,陈嘉猷这次招揽贤才计划,并不顺利。
朱见深手上倒是有一些埃及、北非的人才,他犹豫一下,决定装船送去大明。
原因很多。
重点是,他是外裔人,想保证血统纯洁性,就要谨防外族血脉侵入他们的族群。
明人在这里人还少,若娶了当地人,那么后人就会变成混血。
久而久之,明人的血统会越来越少。
可以适当混,绝不能大规模混。
他要借着送贤才入大明的机会,请求皇帝,送来一百万女人,男人要源源不断的送过来。
以他现有的国土面积,能容纳三百万到五百万人。
这里不是本土,维持血统纯洁性,就得从国内送人过来。
他先给陈嘉猷写了封回信。
然后组织人才,送回大明。
朱见深认为,外藩和大明,要经常交流,才能学到大明本土的先进技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不败地位。
藩国不能脱离大明,那样用不了几代,要么被本地同化,要么就被赶尽杀绝。
这一点他极有远见。
他虽不是皇帝亲生的,却是皇帝养大的,这份情,要一直维系住。
至于太子,他也不担心,因为当年的太子之位,是他主动让的,这份大人情,朱见淇是不会忘记的。
有了两代君主的感情,他有把握在北非立足,依靠国内不断联系,他就能夯实楚国基础。
等他百年之后,楚国就是大楚帝国了。
他的孙子,就不用装孙子了,是真真正正的皇上。
念及至此,他干劲十足。
他又要给皇帝写一封信,告诉皇帝运河开凿情况,以及他和西班牙几国对峙的过程等等,他要事无巨细的禀报给皇帝,并征求皇帝的意见,求皇帝给他派来几个大将,最好派来一个重臣,帮他稳定朝局。
这一点,他也是深思熟虑的。
框架是最难建的,他招揽了很多基层人才,但高层人才却稀缺,从大明引进是最好的。
因为藩国和本土是不分离的。
甚至,他往前走,都是皇帝给他指示的,让他建立大楚帝国,也是皇帝同意的,甚至还让他登基称帝。
只要和大明永远保持良好国际关系,那么楚国就永远是大明的藩属国,大明和大楚,就永远是朋友。
这一点,朱见深是最佩服皇帝的,皇帝是真的不看重那些虚名。
可请重臣来坐镇,他却没把握,因为中枢也缺重臣,尤其那种一锤定音的重臣,皇帝可舍不得放来非洲。
他得想个办法,最好从少壮派当中选一个,他们在地方也就当督抚,来楚国,却能当内阁首辅。
待个几年,再回中枢任职,完美。
他笔走龙蛇,将发生的一切,意见等等,事无巨细地写出来,送去中枢,请圣目阅览。
(本章完)
景泰二十九年,中枢颁布政策,经官府查实女子出轨,可将此女吸入青楼从业,若男子诬告,则男子流放捕鱼儿海,夫妻和离,家产俱归女方。
这才减少了官府行政负担。
里面真真假假,有的是妇人看别的男人一眼,她家爷们就怀疑老婆出轨了。
有的是真出轨了。
人性嘛,只要放开管制,什么鸟没有啊。
皇帝虽想发动头发革命,朝野上下无一人支持,有民间老顽固骂皇帝大不孝。
但有些苦力成天累得不行,头发长难打理,又特别热,趁着头发运动的风潮,干脆剃光了,留个毛寸,虽然被骂得很惨,但这股风潮已经兴起,苦力最先剃头,跟着的就是走街串巷的生意人。
民间思潮爆炸,有很多特立独行的年轻人,率先把长发剃了,引领潮流。
朱祁钰同样讨厌纹身。
随着民间思潮开放,女子可抛头露面,也引起很多腌臜事,近几年女子出轨率飙升,几乎每个县衙每天都能接到这种案子。
短发就要配纹身,不然显不出自己独特来。
一时间,短发配纹身,成为一段潮流。
所以,景泰三十年,走在京师街上,发现有人梳着毛寸,不用怀疑他是和尚,他也是明人。
剃头和不剃头之争,也在民间甚嚣尘上,皇帝倒是说出一句话来,孝与不孝,不看头发。
人力车的普及,笨重的马车在市井逐渐淘汰,出行则被黄包车代替,方便又舒服,关键是便宜。
而车夫穿着长袍不方便工作,就开始穿景泰装,满街黄包车夫穿着西装拉客。
这话引起轩然大波,无数民间文人指责皇帝大不孝,还指出他对嫡母不孝等证据。
皇帝当然潜水了,一言不发了,不知是默认,还是懒得吵架,主要是朝中老臣把他拉住了,不让他下场。
有皇帝支持,短发越来越流行。
橡胶车轮的出现,改变了明人的出行方式。
单轱辘推车、三轮车、手推车,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其实,橡胶车轮在景泰二十八年的时候就出现了,橡胶加石油作为原材料,生产出来的橡胶轮胎,先用于马车轮胎之上。
阅读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