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下载APP

无广告读最新章节

手机扫码下载APP

无广告读最新章节

第七十三章 朱棣到达他忠诚的北京

最新网址:www.washuwx.net

崇祯十七年五月中旬,朱棣大摇大摆地进入河北境内。

此时的河北其实不叫河北,而是叫北直隶。

包括整个河北,都归属于北京管。

除了北京以外,负责河北地方事务的官员是顺天巡抚宋权。

这是个贰臣,先归附李自成,又马上降清。

但因为老朱还没有公布北方哪些人投降,他是打算自己到北京开杀戒来着。

所以使得北京的官员们都不知道自己后来做了什么,自然也就不存在弃官逃跑,或者被崇祯杀死之类。

不过宋权却并没有在河北迎接朱棣。

他奉崇祯的命令驻扎在遵化,以防止建奴从燕山山脉寇略京师等地。

因此负责来迎接朱棣的是顺天巡按柳寅东。

这厮也是个贰臣。

小朱棣没有开枪毙了他,留着让老朱来杀就行。

还是那句话。

王永吉死是因为他开关放满清进来,后面这些投降的贰臣贼子罪过没王永吉那么大,就晚死几天也一样。

跟在山东的情况一模一样,柳寅东率领河北大小官员迎接,恭恭敬敬,丝毫不敢怠慢。

这一路上甚至连一点事情都没有发生。

仿佛朱棣不是来攻打北京的,而是来游山玩水的,弄得朱云峰都觉得有些无聊。

运河沿线从德州过去之后,就是河北东光。接着沧州、兴济、静海,到天津卫,此时距离北京也就一百来公里。

没有任何阻碍,畅通无阻。

到五月下旬,距离朱棣从凤阳出发已经过去二十多天的时候。

船队大摇大摆地进入天津卫码头,码头上早就得到消息的无数百姓蜂拥而至,希望瞻仰太宗风采。

说实话,这种事情沿途一路遇到的太多。

不过跟天津卫比起来,沿途其它地方的追星粉丝就算少的了。

毕竟经过大明二百余年发展,天津商业已经蓬勃壮大,城池宽阔,城内商铺林立,诸多长芦盐商汇聚,让这里人口很是稠密。

虽比不得苏州、杭州、南京、北京等超一线城市,却也算得上介于一线与二线之间,尤其是以漕运为主。

正是中夏时节,太阳高悬,北方温度却算不上炎热,反而清凉干爽,令人觉得心旷神怡。

船只徐徐入了天津港口。

两岸百姓夹道欢迎,甚至有不少人因为拥挤而掉进水里,场面一片混乱。

“成祖陛下,成祖陛下,看看我们吧,看看我们吧。”

“什么成祖,要叫太宗。”

“陛下,陛下!”

山呼海啸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涌来,运河两岸又是人山人海,估摸着沿途一路至少得有七八万人以上,茫茫一眼看不到边际。

“唉,哥这无处安放的魅力啊,搞得现在说是北伐,却跟回家了一样,不过北京好像就是我家哦。”

小朱棣站在船头眺望了一阵,内心不由得十分空虚。

自己太受欢迎了,以至于都没有人过来阻拦他。

一仗不打,这能叫北伐吗?能叫奉天靖难吗?跟传檄而定有什么区别?

朱云峰鄙夷道:“装什么,你来过北京吗?”

“那还不是被你坑了?你没来的话,我现在早在北京打蒙古人了。”

“我没来你有手机玩?有电脑玩?有吊带黑丝给你老婆买?”

“我草!”

朱棣一惊,忙不迭左右看看,见周围无人,这才气道:“这种话你怎么能说呢?”

朱云峰乐道:“旁边没人才无所谓嘛,何况他们听得懂吗?”

“.好吧。”

朱棣一想也是。

周围将士们只知道自己来明末了,可不知道现代的情况。

别说他们,就连大朱棣,朱高炽他们也不清楚,甚至都以为现代是老朱的仙国呢。

说话间船队已经徐徐到了码头。

还是跟之前一样,当地官员前来迎接,恭恭敬敬地请他入城。

除了地方官员以外,还有原司礼监大太监曹化淳求见。

朱棣看天色尚早,决定不在天津留宿,继续出发,也拒绝了曹化淳的见面请求。

他猜到这是来给崇祯说情的。

但老朱已经盛怒,给了崇祯最后一次机会,崇祯自己不要,驳了老朱脸面,老朱那边肯定是不会轻饶了这个子孙。

自己虽然是太宗,却在太祖面前没有一点牌面,哪敢跟老朱顶牛,自然也只能叫人委婉告诉曹化淳。

到傍晚时分,队伍过杨村至武清。

随着小朱棣一路前行,消息也传到了京城。

此刻,远在北京的崇祯还完全不知道高起潜逃跑的事情,也不知道吴三桂已经投了满清,更不知道建奴打算入关。

事实上当他得知建奴是吴三桂王永吉等人放进来的时候,当时就恨不得把他们马上召来京城给凌迟处死。

但考虑到这件事情必须隐瞒下去,因此最终决定秘密行事。

没办法。

王永吉或许可以召去杀了,可吴三桂、童逵行等人却在山海关、宁远沿线带兵驻守。

他们手底下都有大军。

眼下虽然山西、河北的兵马没有被李自成击溃,导致大明无兵可用。

可大明也确实已经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崇祯抽调了山西与河北的驻防兵马,拢共也才让王家彦带了不到五万人去山海关,兵力可以说少得可怜。

在这种情况下,中原腹地,乃至于山西毗邻蒙古的边境地区,几乎可以说是彻底空虚。

没有多少兵力,守备力量屈指可数,蒙古人甚至可以随意南下劫掠。

由此可见崇祯已经到了极为窘迫的地步。

若是再想杀吴三桂、童逵行等人,弄得山海关兵马哗变的话,恐怕不用等老朱北上,光吴三桂就能灭了大明了。

因此他必须想点办法。

经过与内阁诸多学士的商议,他打算采取诱杀之计。

老朱的消息已经传遍天下,山海关外的宁远离京师不过八百里,吴三桂不可能不知道未来大明覆灭的事情。

但吴三桂是罪魁祸首之一的消息崇祯并没有传出去,使得其中就有操作空间。

崇祯的打算就是先秘密逮捕高起潜将他处决,随后自己发圣旨,褒奖吴三桂一番,说他未来死战山海关,是为国尽节的大忠臣之类。

吴三桂自己当然不知道自己未来干了什么,崇祯的圣旨就是定性,如此就能放松吴三桂的警惕。

到时候再让王家彦召吴三桂去山海关开会,席间安排刀斧手,轻松取他狗命。

只是崇祯自己也没有想到。

大明实在太腐败了。

不仅官场腐败,他的司礼监更是腐败。

派去捕杀高起潜的自然是他亲信宦官,结果却被高起潜收买暗通了消息。

但因为蓟辽离北京几百公里,事情倒还没有传到他耳朵中。

他现在只关心一件事——朱棣的行踪。

“陛下。”

大明北京紫禁城乾清宫书房内,王承恩小步走进来。

坐在书桌后的崇祯抬起头说道:“成祖到天津了?”

“是的,不过成祖并没有在天津停留,而是继续走,算算脚程,今天应该在武清过夜,明日到京师。”

王承恩回答道。

“曹化淳有没有替朕去看过成祖?”

崇祯又问。

“去了,但成祖不见任何人。”

王承恩回答道。

曹化淳这些年一直身体有病,就回了家乡养病,已经离开朝廷六年之久。

他就是天津人,这次朱棣到天津,崇祯也给他下了任务。

不过朱棣目标是北京,一路上除了在山东枪毙了王永吉以外,到其它地方都不见任何官员。

包括曹化淳这个崇祯的使者。

所以崇祯想跟朱棣接触的意图也彻底没了。

事实上就这点意图还是大家劝的。

崇祯这个人死要面子活受罪,已经顶撞了老朱,当然不好意思拉下脸回头。

毕竟做了那么多年皇帝。

内阁诸多学士以及六部高官,乃至于王承恩、周皇后、田贵妃等人都劝,却还是没说得动他。

甚至还扬言太祖来就来,自己被废就被废,朕不会向任何人低头。

最后是懿安张皇后出马,才让崇祯给曹化淳下旨,让他去接触一下朱棣。

但显然朱棣严格执行老朱的命令,目标就是打下北京。

“算了,不见就不见吧。”

到了这个关口,崇祯反而已经平静下来。

“吴王殿下跟曹公公说,太祖盛怒,任何人为陛下求情都没用,臣觉得还得陛下亲自前去认错。”

王承恩苦笑道:“虽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可臣以为,向自家老祖宗认错没什么不对的。那是太祖爷,大明开创者,又何必继续这样下去?”

崇祯摇摇头道:“朕当然知道太祖给过朕机会,但朕也确实丢了大明江山。朕无颜面见祖宗,太祖爷即便是饶了朕,朕何安心?”

王承恩脸上的苦涩就更明显了。

他陪在崇祯身边二十多年,太清楚陛下的性格。

说好听点是刚烈。

就像太祖爷说的那样,闯贼破京师,陛下宁愿杀妻自缢,也绝不向敌人投降。

但说难听点就是蠢,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到了黄河也不死心,死钻牛角尖的性子,实在是令人想不通。

你不向李自成投降,保存大明最后一丝体面可以理解。可不归顺太祖,跟大明的开创者顶牛,那就让人无法理解了。

只是王承恩自然不敢说崇祯不是个正常人类,便也只好说道:“明日成祖就到京师了,陛下是不是当亲自迎接?”

“不去,朕就在这宫里等。”

崇祯脸色的表情也愈发平静,轻声说道:“你让蒋德璟率满朝文武去吧。”

崇祯十七年内阁诸多大学士,分别为陈演、蒋德璟、魏藻德、李建泰、方岳贡、范景文、邱瑜。

自从得知陈演等人是祸害后,崇祯下旨把陈演、魏藻德、李建泰三人下狱。

其余蒋德璟、方岳贡、范景文、邱瑜都是殉国忠臣,便留了下来,目前由蒋德璟担任内阁首辅。

“是。”

王承恩应了一句,本想继续劝说崇祯,但看到崇祯缓缓闭上了眼睛,整个人居然极为放松了下来,好像有什么东西从他身上搬走了一样,不由得怔了怔。

片刻后,王承恩跪在地上给崇祯磕了一个头,低声说道:“陛下这十七年来,辛苦了,太祖成祖来了,陛下也该休息休息。”

崇祯睁开眼,低头打量着他。

忽然觉得王承恩这个以前自己不是特别喜欢,只是因为信王府的老人越来越少,最终走到今天的太监如此的顺眼,比得知王承恩陪自己上吊的时候还要顺眼。

“是啊,朕该休息休息了。也许被圈禁在凤阳,比被圈禁在这紫禁城里会舒坦些。希望到了凤阳,朕能出去走一走也好。”

崇祯笑了起来。

他听太祖说,大明的灭亡自己要负一半的责任。

可太祖有没有想过,自己接手的是什么烂摊子?

到自己当皇帝的时候,满朝有几个清廉的官?

外面的卫所糜烂成什么模样?

天下流寇四起,灾祸不断,百官争斗不止,百姓妻离子散。

是。

自己的确无能。

没有能力挽救这大明江山。

但也兢兢业业做了十多年皇帝,努力在维持着这破败的局面。

要说自己负一半的责任,把所有的罪名全推在他身上,崇祯决不能忍受这样的指责。

所以他顶嘴太祖,死不认错,就是不想背上这口黑锅。

不过也好。

这皇帝当了十多年,自己却好像老了三十岁。

太祖成祖来了。

那自己好好休息一下,卸下这担子便是。

一夜过去。

昨夜崇祯没有回寝宫,就这样在书房里待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朱棣过武清,到北京郊外,距离京师不足二十里的消息就传遍了满朝。

内阁首辅蒋德璟率领内阁、六部以及京师大小官员近千人,加上来看热闹的百姓,南城崇文门通惠河运河两岸,已是人山人海。

最近这段时间,运河甚至都停了。

或者说也不是停了,而是没有船只敢超了朱棣的船,只能远远跟在身后,以至于近几天都没有漕运船进入京师。

到上午巳时末,也就是11点左右,远处一艘艘高大的船只就出现在了运河上,向着京城飘摇而来。

大量纤夫拉拽着船队,两侧还有许多士兵骑马随行,声势浩大,犹如千军万马般汹涌。

“成祖来了,成祖来了。”

“咱们大明有救了,百姓有救了。”

“快叩见成祖,叩见成祖。”

两岸百姓依旧是山呼海啸,若非被孙传庭的士兵堵在外面,恐怕早就冲了过来。

很多人甚至直接原地下跪,带起一阵浪潮,无数百姓跪倒磕头。

船队所过之处,两侧的人海更甚。

没过多久,队伍就到了崇文门外,朱棣在船上先看了眼门口处等待的大量官员,以及周围运河边,城墙下,城内城外不知道多少百姓。

接着他抬起头看着那宏伟的北京城墙,忽然乐了起来:“这城我修的,嘿嘿。”

阅读地窖里的朱元璋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