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族志

最新网址:www.washuwx.net

历史上所有的姓氏都是如此,一般没有一个姓氏是单纯的来源的,都是有三个以上的源流。一般就是源自黄帝当年的赐姓后的改变,第二个来源就是因为或者其他的原因改姓,第三个就是少数民族的改变。

拿现在的姓氏来说,当年的清朝的皇室爱新觉罗氏,在清朝的时候就一些人改变姓氏了。爱新觉罗氏在满语中就是金子般的姓氏,所以一些人就改成姓金。到了辛亥革命之后,清王朝覆灭,清皇室爱新觉罗氏更是如丧家之犬。一些人为了避难也改成了其他的姓氏,最常见的依然是姓金,川岛芳子化名就是金壁辉。还有改成姓艾的,还有一些姓罗的。当代的大画家近代有“南张北溥”之名的溥心畲溥儒先生,就是姓溥了。再就是当代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也是爱新觉罗氏的,但是一直强调自己姓启。

我往前翻了十几张,然后看到其中的一个人的名字是万树勋,下面并没有画着枝系,没有子孙的姓名。这个人不能是断子绝孙,没有了香火了吧。但是不太可能,看这一家子枝繁叶茂的很多子孙。不论是国内外都一种传统,就是一房人没有后代,必定要从一家孩子很多的中的家庭挑一个好的孩子过继过去的。

唐云馨点了点头说:“看来这的确是万珊珊家的家谱了。”

唐云馨大体的翻了翻后面的看了看说:“这里面怎么没有珊珊她们家的名字,姗姗也说过,他们这一支在海外的万家,人数不在少数啊。”

我解释说:“你忘了那个万树勋的备注了,上面不是说的很明白吗,万家的这一支人避祸海外,杳无音讯,不知生死。万珊珊的祖先远渡重洋到了西方之后,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再回中国。或者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再去联系他们的族人,所以族谱上并没有写。”

“说的有道理,当时的交通条件都是一个大问题,就更没有什么好的联系方法了。”唐云馨同意我的说法。

我突然看到其中一页上面两个人名,感觉很熟悉,但是一时想不起来,唐云馨看我这个样子有些不解,就问我:“怎么了,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指着这上面的两个名字说:“这上面的这两个人的名字很熟悉,似乎是在什么地方见过。”

唐云馨迅速读了一遍,然后惊讶的说:“这似乎是万珊珊他们家的祖先了?”

我拿着族志说:“恐怕只有这种解释了,反正不可能是这是怎么巧,有一个姓万的正好没事渡海远行。当初我们在飞机上听那个冰块脸说的话,正是万家的祖先避祸到海外的。”

我急忙起身叫坐在一边的唐云馨:“云馨,你过来看!”

唐云馨见我这么着急的喊她,急忙走了过来问我:“怎么了,有什么事情?”

我指着上面的那一小段文字说:“你看看这个人的备注!”

这一大串的内容都有很详细的描述,一些大的家族和望族一般都是用族志代替族谱的。因为族志的上面的很多东西可以很好的教育后人,族谱反而成了很次要的东西,最典型的就是《朱熹家训》了。到了明清之后,族志和族谱就混为一谈了,普通人就认为族志就是族谱了。

这中间最为典型的族志就是我们的孔大圣人的那本族志了,严格的按照这个模式来修的。除了孔家之外,另外还有孟子孟轲这一家,曾子曾参这一家,似乎龙虎山张天师一家也是如此。这些世家大族都是这样的,都对自己家的族志相当的严谨。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这是指自己没有儿子,收养同宗之子为后嗣。也指入养父之家为其后嗣。是传统宗族观念中的一种收养行为。大多数是为了延续男性继承人而为之。当一个家庭需要后嗣时,就从宗族或其他亲属中,收养一位子女以维持祭祀香火或男性继承人。即使一名男性无子身亡,家族仍可为其选择一位嗣子,形成亲子关系。

所以说就算是这个人没有后代,但是依然是有一个从别的族人中过继过去的人做他的养子,以祧宗祠传承香火的。我看到了旁边有一个备注,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蝇头小楷。只见上面写着“某某子万氏树勋,博学多才,见识长远,预感国将乱,远赴海外以避其祸,数十年杳无音讯,不知尚在否?其妻李氏亦随其远行。”

但是看这本族志这么古旧,而且记录的相当的详细了,是一件不可多得珍品,我想没有哪个家族这么容易给万林吧。所以说这本族志里面还是有问题,也学往前叙述还有一定的答案。

我于是继续往前翻找着,我发现这本族志很有趣,上面的姓氏不仅仅是一个,而是有好几个。都是一些分出去之后另取得的姓氏,但是依然奉原来的姓氏本家为自己新姓氏和家族的宗。这种现象在中国很常见,一些人迁徙,或者是为了躲避政治迫害会改变姓氏的。

我拿起来这本族志,没有一开始从头上看。我知道只要是从头上看过去,所有的族志都是一个样子的。就是说我这个姓氏是出自哪里,一定是出自黄帝时期,轩辕公孙黄帝的第几个儿子被赐姓什么。因为姓氏虽然是从上古伏羲女娲开始的,但是书籍明确记载的是黄帝赐姓的。

《国语?晋语四》:“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巳、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韦昭注:“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赐之姓十四人,而内二人为姬,二人为已,故十二姓。”

唐朝之后就废黜了九品中正制,削弱了士族把持政治的权利,族谱原本的攀亲戚求取官位的作用就淡化了。慢慢的族谱就是仅仅剩下了知道自己的家世的凭据了,偶尔也会祈祷意想不到的作用。到了宋朝之后就对记录族谱的制度完整的制定下来,约定俗成。原先的官修族谱变成私修了,一直到现在。

但是族志就不同了,族志包括了族谱,就是包括人物之间的关系,内容更加的丰富多样。在这其中包括了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赞、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世系、世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

然后就是说自己是黄帝的当初第几个儿子什么样的姓氏,然后第几代是夏商周三朝的君王或者是有名的官员诸侯。最后在说道自己这一支有名可考的祖先是谁,是谁谁没落之后在什么地方的。

这些几乎都是一样,所以就不用看了,还是看后面的实质内容吧。我直接打开最后面的几页,想要看看最后几页纸上面的名字是谁。因为我发现最后面的几页纸还是挺新的,一看就知道是近十几年来刚刚附加上去的。族谱就是这样,过几十年就要修一次,就会往上面添加新的人员。

最后面的一页上面人名我不认识,但是也是姓万,看来似乎是万珊珊家的族谱。我看了一下,但是没有发现万珊珊一家人的名字,这就奇怪了,难道不是万珊珊家的族谱。这仅仅是一家平常姓万的族谱,是万珊珊的爷爷拿来做参考的,用来找一下自己国内的联系的?要知道万氏虽然说远远不如李王张三个大姓,但是也属于百万人以上的姓氏了。

其实在唐朝之前,族谱就是单纯的记录一下人的名字,还有这中间的联系什么的。尤其是唐朝之前是士族政治,就是士族把持朝政,对出身相当的看中。正是这种原因,才会产生了九品中正制。

唐朝之前有好几大士族,或者是好几大姓氏,都是当时名门望族。形成典型的门阀制度,相互之间不断通婚。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其中以陇西李氏最为高贵,是大唐的开创者。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李义府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精通拒绝。这就是我们说的门当户对的来源,通过门阀来相互通婚。

那个时候族谱就是起到了一个提示作用,谁谁是谁的儿子,谁和谁有亲戚关系,有没有出五服。那个时候记不住事情的就拿着一个这样简单的族谱,用来攀关系。只要是能够干涸这“五姓七族”攀上关系,那么就身价倍增。

阅读长生秘闻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