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鸟亦有道

最新网址:www.washuwx.net

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炼的根本目的,也是道教宗教观念的核心。道教神仙思想的变迁同样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唐代安史之乱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动乱时期,造成了道教内容的改变和道士成份的改变。此时奉道求神仙的人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是隐于山中,不求闻达,如唐初的潘师正。二是精究方术,全性保真,或炼丹合药。如刘商(为中山靖王之后)。三是身情异术,逃于形骸,和光混俗,隐于市井的。如孙登。唐末五代的社会动乱,给修道之人的队伍中又增添了两类人:其中一类是仕途无望,归隐山林,到道教中找寄托。有的是辞官不做,逃于世外,这类人有罗隐之,郑云叟等。另外一类人专修道教之方术之人,以求在乱世中或生存自保,或救助贫弱。唐末五代所出现的这两类追求道教的人物,而又对后来影响最大的一个代表就是被传为神仙的吕洞宾。唐末五代以后人们对道教的追求则较多的带有实用目的,内儒外道的道士无形中使道教渗入了更多的儒家思想。这种结果造成的影响,为南宋道教全真派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其神仙思想就是:神仙可成的思想发生动摇。第二是神仙的出世与神仙的救世变成神仙不高高在开界,神仙可下世救民于苦难。这也影响到了道教金丹思想向内丹思想转化的过程。在全真教里神仙已不再是远离世外超出凡间的了,而是可以变化升举,长生永驻的幻人物了。神仙的神奇色彩少了,人性的色彩多了。

三教合一是唐宋时代宗教思想发展的总趋势。这种思想也同样表现在宋代形成的吕洞宾信仰中。由于吕洞宾信仰在宋代的广泛影响,宋代形成的全真教南北宗都把其信仰吸收到自己的教派来。全真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北宗创始人王重阳,建立起他们与吕洞宾的师承关系来。内丹术全让全真派占去,正一派只余下传统的鬼神崇拜与符咒之方术了。这一时期也出现的八仙的传说。

普通爱畜鹊雕者,每自行调练,有养至四五头者,富室大族,则聘鸟师养之,谓之巴式。当年之鹊雕,艺不能不进,但为初步教练而已。老练之鹊雕,多经年所,有养至十数年者,闻其打弹时之转盘,每一年增加一圈,故老到之鹊雕最为可贵。演技之鸟,大抵在阴历九十月,过此以往,则不复演之。平日以华美雕花之木棒架之,及鸟脱毛时则须入笼。脱毛时之饲养法,尤为困难,非有专门技能者,不敢轻言笼鸟。以羽毛换齐后,较之鸟在山林自脱者,尤为光泽,始为得之。不过这养鸟的笼子也着实是有讲究。鸟笼为养鸟之必需工具,然亦有文野精粗之分。精工之品,有一笼至数金者,附属之品,尤为精致,如食罐水罐,式样不一,以官窑所制者最为名贵,凡瓷器中有何釉彩,食水罐亦莫不有之,霁红、霁蓝、鹦哥绿、苹果青、葡萄水、娃娃脸等,皆一道釉也。青花白地、青花加紫、素三彩、豆三彩、锦地开光,以至于软硬五彩,应有尽有,且极精工。早年为鸟迷所必需,故价值亦极昂。自鸟迷失势,此类器皿,以无所用之,曾一度弃置,后因瓷价大涨,此类玩物中,殊有佳品,外人多喜购之,于是遂与古瓷并论矣,佳者亦至不易得。余收有大形食罐一对,青花加紫,作鹅卵形,瓷胎之坚腻,釉色之温润,在普通瓷器中,殊不多见。如以细木为架,置之案头,可作水中丞,则未始无用也。如今少有人能精此道,以上所述之鸟类,皆至大茶馆中所常见者。上述之闲人,为大茶馆常年之顾客。有此主顾,大茶馆即足以维持其营业,何况当差应役,各级之人,日须就食于大茶馆者,指不胜屈。如天汇轩特大之茶饭馆,千万人之食,咄嗟可办。最奇者,客人点茶,同时数十品,堂倌依次高声传于灶上,不移时菜来,向无错误。此等神技,亦惟大茶馆中有之,惜乎已成过去,后来者不复能精此道。大舅边和我说着这养鸟的事,边和我来到了前院,这里主人早放上了茶具,难道这是让们来喝茶吗?想到这里,我还真有点渴了,刚坐下,打开茶壶,就有一股奇香飘然而至。

(未完待续)

第二类是技鸟,这样的人在过去在大茶馆中时时见之。盖演技已完,必到茶社以资休息也。此类之鸟以梧桐为代表,锡嘴燕雀交嘴呼不喇等闲亦有之。梧桐不知其本名,俗呼曰梧桐。吾以为应当书作鹊雕。字书中虽然没有这样的字,杜撰这两个字也未尝不可。鹊雕为状,头部黑色,背灰色,翼黑色而有白羽,腹部灰白色,尾黑色,间有白羽,嘴大,黄色,而有黑斑。黑斑多者,其年最稚。爪腊色。体重六两至八两。以演技故,体质轻小者为贵。技鸟所演之技,大抵皆为衔丸之技,俗曰“打弹”。以牙制之大小二丸,如桐子大,鸟人托鸟于掌,先抛其小丸,鸟飞而衔之。若新进之鸟,第一丸始出,第二丸即须续之。若在先进已成之鸟,则第一丸虽出,第二丸则久久不出。斯时也,衔第一丸之鸟,则围绕鸟人,盘旋而飞,为度不疾不徐,状至闲雅。高度去地不过丈余,且盘旋一周,其外围必扩大一次。多年老练之鸟,能飞至十三盘。鸟人默誌其数,度其数已足,则扬手抛第二丸。第二丸以高为妙,人目不能视,鸟则鼓翼而上,仰首以承其丸。于是二丸在口,依然飞至主人掌上,吐其丸。若曰:幸不辱命者,主人则饵以小麻子,以嘉奖之。少憩再抛。观众莫不叹异称奇。鸟人之得意盖可知矣。

这过去的茶馆里不管是听叫的还是玩技艺的,鸟都不少,而不管哪种鸟,这选鸟则很重要。鹊雕之性质,至为温良,虽新捕得者,野性亦不甚大。抛丸时常在大街,行人车马,以及围观之人甚众,鹊雕则向无惊飞之弊。最奇者,鹊雕衔第一丸盘旋飞绕时,每每穿行人而过,且其圈周愈展愈大,仍能目视主人,留意第二丸之上抛,非聪明绝顶、且有耐性者万不能办。而鹊雕之价值,所以高过他鸟者,亦在此。

继唐以后,宋代是中国道教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宋代又是中国历史上外患内忧的时期,农民起义高达113次之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宋代道教不仅没有爆发过宗教性的社会骚乱,而且稳步走向繁荣,这与宋代皇帝对道教的态度和宋政府道教管理有密切的关系。此外这一时期新的神被大量引进。妈祖由福州走向海外,文昌帝君等,新的教派林立,如茅山,合皂山,龙虎山的三山符录,是宋朝规定授录地点,成为符录派三大宗派。总的来说,宋朝各代对道教是信而不疑的,这对道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央集权的政府内设立中央道录院,地方道正司,加强对道教的管理,设立宫观内部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宫观设立的审批与限制。设置了道冠职官制度。宋代是道冠职官体制最复杂,最完整的时期。规定入道的要求:第一是符合年龄,第二是家长同意,第三是不违法背俗,第四是必须礼师。又规定了道教的等级即紫衣师号等级制度。规定真人只用于封神,金门羽客,高士是指志行高尚之士,炼师是指一般道士。师号是政府代表皇帝赐给僧道的称号,它具有赐的政治特征,道号是为学道或好道之人的别称,自行随意而取的称号。

这道家思想是说起来没完的,我和大舅边走边说,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前院,老远来处就能听到有鸟在叫,这鸟对于我来讲可是太熟悉了,当我和大舅看到这鸟时,我们都愣了,不是我们想像的画眉或是百灵什么的,而是一只精美的笼子里养着一只不知名的鸟,但这鸟的精神头可够旺的,叫个不停,它这一叫又把我带顺了那些自由的生活。

说起这养鸟,当属过去的老北京,大茶馆是养鸟人的俱乐部,这是尽人所知的。鸟的种类,大别有二:一是歌鸟,以善鸣为前提,如画眉、蓝颏、红颏、百灵、黄雀等是。此等鸟类,不仅善鸣,而羽毛相貌,亦须出众。至于笼子、食水罐等类,无一不讲究,无一不精良。养鸟者,清晨而起,提其笼,以蓝布罩罩之,出野处,走十余里,谓之溜鸟。然后进城,至常至之大茶馆,悬笼于鸟架。出茶叶,使堂倌泡之。又出鼻烟壶,倾少许于翡翠之烟碟。少坐。然后以布掸掸其鞋,呼水净其面,半箕而坐,翘其一足,置别膝上,为状至适。于是口品茗而鼻嗅烟,与鸟友大谈其鸟史。谓某人之红颏,某公爷欲以十三太保车易之,某犹靳不与。又谓某人之画眉,奇种也,徧身如雪,为生平所未见,八额驸以千金易之,某本愿与,惟出价之后,苟不出售,恐鸟有不祥,是以忍痛割爱云云。凡此之类,皆属歌鸟。鸟之歌,有净口脏口之分。净口者鸣声嘹亮,套数甚多,而又无嫌忌之声。斯乃上选。脏口者,其鸟已染嫌忌之声,则一文不值矣。大凡善鸣之鸟,每效其习闻之声。棲陆者习陆鸟之声,近水者多水鸟之语。惟养鸟者,反其习性,戒其自然,使陆鸟歌水,使水鸟歌陆,调练演习,厥功甚勤。故一鸟之成功,养之者已不知耗去几多心血矣。歌鸟也需训,语云:“虽小道必有可观”。所谓可观者,不必定在技术方面。可观与否,要在有无规矩。有规矩那就可观,乱七八糟那就没什么可观了。养鸟社会,无形中也有好多共守的规矩,就如一头新进之鸟,不问其为画眉、百灵、红蓝颏,要想使该鸟口净,技艺上达,必须使先进之鸟,徐徐导之。此等领导之事,谓之压鸟,又曰上口。上口时先进之鸟如师,后进之鸟如弟子。先进之鸟大敞其范,鼓翼而歌其得意之作。新进之鸟,则以布罩密闭其范,悬于师鸟之侧。师之鸣声套数,弟子于范中倾耳而听,心领神会。如此循循善诱,经许多时日,新进之鸟,能效其声。再加以人功之调练,于是此鸟始成上品。惟鸟之求师亦犹人之求师问友,必恭且敬对于师友,优礼有加,始获教益。否则无有教之者。惜也!此等礼数,鸟不能为,皆系养鸟之责任矣。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只鸟,应该属于这一类,因为它的叫声里充满了乐律。

《三皇经》在元朝被焚,现已失传。在《道藏》的《洞神八帝妙精经》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经的道法,其****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将,五岳四渎之君,魂魄邪精的隐讳姓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书吞服或佩带,便可以召神灵役鬼怪。可谓学习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岳真形图》是一类似印章的图版道士佩之,,神群灵奉亲迎。《灵宝经》也是由葛氏家族传播的一组道经。其中《灵宝五符序》三卷收录于《道藏》字号。内容为养生求仙之书。上卷为存思服气之术,中卷为服食草木药方,下羊为佩带或吞服之符录以及成仙之法。

说起来,这道教是以思想为基础的来构造道教修炼方术,是东晋灵宝诸经共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灵宝派,注重斋戒科教,劝善度人,是灵宝派的两个显著特点。这一派的形成与南朝了陆静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关系。

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事实上是一种自我更新。宋代全真教的出现正是这一更新的结果,全真教能建立道教丛林,使道教开始有了统一教团组织和明确的传法世系,元代以后道教基本被划为正一与全真两大派。从此也就结束了前代道教散乱芜杂的存在方式。

宋辽金元时期,四百余年间,道教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当尖锐,民族矛盾尤为突出。道教的兴盛,发达,与贯穿这一时代的民族矛盾关系至深。

楼观道以陕西终南山下的楼观为中心,传播于关中地区。在北魏孝文帝时起以梁谌、王嘉、王道义、陈宝炽、李顺兴等为代表正式形成楼观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颇深。在其兴盛发展过程中,陈宝炽、韦节、王延、严达等著名道士起了重要作用。在唐朝时期,楼观道成为与上清派同样的待遇的御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点的道教,在学术上形成了注重实用而不尚义理辨析的特点。楼观派虽然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较深,但在神话老子方面却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传统。在佛教、儒教、道教三者的关系上,辩论空前激烈。虽然经历了道教被废除,但是道教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奠定了成为封建上层建筑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因隋文帝幼时由尼姑养大,自称我兴由佛法,对佛教非常重视。规定三教的次序是佛为先,道为次,儒教为末。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唐末的吕洞宾、钟离权成为后来内丹派的祖师爷。魏晋以来不大受道教重视的老庄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经,成为唐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道经。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重玄之道即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性是指众生禀赋于道或道同一的不变之性。众生即是道,道中有众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上清经》是东晋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在现存《上清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颂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应有尽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被称为道者三奇。其内容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术最有特点即存神炼形之术。当今搞符咒术的必须学会存想之术。说明人体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肾藏精,五藏尽伤则五神离去。现《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大洞玉经》为南宋茅山传本。

陆静修生于公元406年,为晋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也成为奉持三洞经典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师。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仪式。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级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灵宝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

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

东晋以来,佛道二教兴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经典传播其教义。佛教的经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书籍以及供鉴佛教的经文了。东晋以后新的出的道经以《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这三组道经最为重要。即三洞真经。

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在当时称其为山中宰相,道门学者。南朝时期的达官显贵纷纷拜于其门下,足见当时之显赫地位。陶弘景在实际研究操作中严谨地将养生术,炼丹术,医药学用之于实践,为道教上清派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将茅山(今江苏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与中心。所以上清派在后来也被称作茅山宗。奉魏夫人或杨曦为第一代宗师,以《上清大洞真经》为本门正传,供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同时也研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经及法录。茅山派的形成标志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弘景还完善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为神仙排定座次。形成三位一估的三清尊神神说。即玉清元始天尊说上清经;上清灵宝天尊说灵宝经;太清道德尊说三皇经。在这一时期内道教又引进了地狱的概念。北方癸地有罗酆山,有六座鬼神宫府。陶弘景将错综复杂的神仙系统统一归纳,集成一本《真灵位业图》。将道教出现的近七百名神灵的名讳称以图谱的形式一一列出。其目的在于使修道者明白:超现实的仙真鬼神世界里也有明确的等级秩序。在这一时期,道教与佛教与儒教三教鼎立,为了扩大各自的社会影响,争夺作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与佛教之间的矛盾斗争愈来激化,三方展开的唇枪舌战与辩论。尽管这样,三方又总是能够彼此调和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为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够被士大夫们兼容并举。

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变革,从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造,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义理论和经典文献,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仪式和相对统一的教会组织,丰富发展了修炼方术,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并扩大了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在西晋以后,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十六国北朝境内,也出现了道教改造旧天师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谦之新天师道和楼观道派。

北魏初期,佛教与道教同时发展壮大,但由于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听信寇谦之与崔浩之言,又加之随着北魏统一战争的进展,新征服的关中都是佛教兴盛之地,僧侣地主交通官府,妨碍国家政令统一,甚至有参与叛乱可能,这些都促成了太武帝决心镇压佛教势力的原因。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诏令灭佛,杀尽佛门弟子。同年九月发生了诛杀高僧玄高事件。后由于崔浩失政被诛杀,寇谦之死去,至公元548年,北魏分裂后,道教与佛教在论较中失败,北齐政权诛灭道教,提倡佛教,从此新天师道团消亡了,于隋唐时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的楼观道了。

第七十章鸟亦有道

在这样的地方谈论道和道教,让我和大舅感觉有一些有搭的感觉,因为这书院简直太国学了,每一处建筑,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一种古老的东方文化。

大舅说,其实道道教的文化发展是和整个中国的发展分不开的。

阅读度鬼传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