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正在今日
但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一个新的消息:尚书令崔绍称病不朝!
这才刚刚开年,他这个新上任的尚书令就称病不朝,是什么意思,有心人都一清二楚。之前百官联合起来发难,崔绍作为百官之长,在其中肯定发挥了很多作用,估计是经过了昨日早朝之后,有了退缩之意,所以才会称病。
这并不是他真的病了,而是一种试探。试探皇帝,也试探同僚们。
说完之后,直接走过去,不客气的往榻上一坐。这褥子不知用什么做的,非常柔软,一坐下整个人便陷了进去,身体自然的往后一靠,舒服极了!赵训索性不起来了,就这么靠着道,“有这好地方,也不早知会我一声,这些日子在家中枯坐,十分无趣。”
言下之意,往后怕是要常来了。
清薇哭笑不得,“我这里还没开门做生意呢。就是这屋子,也是这两日才弄好的。”说着拉开椅子坐了,问,“老爷子怎么想着今儿过来了?”
“朝中又有了新消息,来找你说说话。”赵训道。人都有八卦的心理,听了什么新鲜事,总想找人分享,议论一番。就算是朝臣也不例外。不过朝中的消息,也不是对谁都能随便说的。以前赵训为官的时候,还能和同僚们说,赋闲在家之后,和也只能和儿孙们说一说。去年认识了清薇之后,她就成了赵训的讨论对象,现在听说了新消息,自然坐不住了。
清薇道,“我今儿一早就过来忙,还没听到外头的消息呢。出了什么事?”
以前在前边支摊子的时候,有什么消息,听客人们一说就知道了。这会儿酒楼没有开张,清薇的消息来源自然是比不上赵训的,也不意外。不过,如果不是大事,想来也不值得老爷子特意跑过来找自己说。
赵训道,“崔绍病了。”说着又强调,“是真病。听说是昨日夜里饮了几杯酒,受寒风一吹,年纪大了身体不比从前,就病倒了。”
清薇沉默片刻,笑道,“他对自己倒能狠得下心。”昨日早朝还好端端的,今天就忽然重病得起不来了,若说只是意外,恐怕谁都不会相信。而如果一个人想让自己生病,肯定有的是办法。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下得定这个决心的。
赵训道,“他的心思,我倒也能猜着几分。无非是明哲保身,一来向皇帝示弱,二来也可再观望一阵形势,两不得罪。”
“两不得罪,就是两边都得罪了。”清薇道。往前冲的时候你不在,有好处了就像冒出来,也得看别人愿不愿意。
“所以他只是想保存自身。好歹是个尚书令,他自己不上折子乞辞,又没有别的错处,就是陛下也难处置。”赵训颇为感叹的道。最多是到时候手里的权利被架空,但对崔绍来说,身家性命能保住,尚书令的位置能保住,也就足够了。
这种人不可与共事,但朝堂之上,还真少不了他。
清薇摇了摇头,没有再想崔绍的打算。她起身,打开了矮柜的一个抽屉,捧出了一个琉璃料器的瓶子,里面装着的是落花生。清薇将这瓶子放到桌上,又将烧红的炭盆挪了一个过来,将一个特制的铁丝网架在炭盆上,然后从瓶子里取出花生,一粒一粒摆在铁丝网上。
几乎是立刻,屋子里就立刻被火烧花生的香味充斥了。
一直半躺着的赵训忍不住坐了起来,深吸了一口气,“真香啊!”
“这生花生烤着吃别有一番滋味。”清薇道。
赵训不由点头,“我还没从军的时候,在家里就是种地,这落花生也种过。灶火烧过之后,土豆和花生埋在剩下来的火炭里,烤出来的滋味,那叫一个香!几十年来,我有时还能想起来。只是说也奇怪,如今再去吃,总没那个味儿了。”
他在家里也不是没有弄过,但弄完之后,就完全没有了吃的兴致,总觉得少了些意思。
清薇道,“老爷子如今怎么好跟十几岁的时候比?那时候一顿饭吃下去,要不了一个时辰就又饿了,这些能填肚子的东西,自然吃起来又香又甜。如今只是做个调剂,如何能吃出那种味道?再者当初想来还有亲友在侧,大家热热闹闹抢着吃,自然觉得有滋味。如今孤零零一个人,晚辈们都紧着你吃,也就没意思了。”
赵训闻言微微一怔,将看好了一粒花生抢过去剥开吃了,这才叹道,“真叫你说着了。我还有个兄弟,家里穷,所以从小,什么事都是我们两个争。他比我聪明,所以爹娘和我咬牙供了他去学堂里跟着先生念书。其实也没念几年,但……”
但已经足够让他看到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爹娘没了,在弟弟的鼓动下,两人索性背井离乡去参军,就选中了当时已经占领大半土地的大魏军。
那时豪气干云,总觉得前路一片坦途,封妻荫子,光宗耀祖,都不在话下。
然而大魏还没有立国,只有脑子没有武力的弟弟,就死在了乱军之中,连尸骨都没能找回来。
沉默了良久,赵训才勉强振作精神,笑道,“让你见笑了,人老了,就总免不了回忆当年。总觉得那些事才过去没多久,像是还在眼前似的,可一转眼就是几十年了。老了,老了!不服老不行了!”
“您这么精神,至少还能再活二十年呢。”清薇道。
赵训摇了摇头,“年轻时想的那些东西,我如今都有了。也就是这些不成器的儿孙放不下,不然我就是现在闭眼,这辈子也值了。不过现在看来,儿孙们也该放他们自己出去闯,说不准也没有我想的那么糟。”
清薇知道他是因为赵定方的事心有所感,也不点破,转而道,“尚书令病了,想来其他人也该着急了。”一滩浑水的朝堂,形势也要逐渐明朗起来了。
谁是站在皇帝这边的,谁是观望的,谁是站在对立面的,很快就遮掩不住了。
就在这时候,陡然听得窗外一阵喧哗声,声势极大,闹哄哄的不怎么能听清。两人对视了一眼,清薇起身,将窗前的帘子掀开,支开窗户往外看。但见一骑绝尘,朝御街而去,已经只能看见背影了,但远远的还是能看到他手中旗幡模样的东西在风中飞扬。
清薇心下一动,身边的赵训已经道,“露布飞捷!”
声音沉稳有力,若是忽略掉有些不稳上扬的尾音,倒颇有一国宰辅的气度。
清薇转过头来,朝他道,“又要恭喜赵相爷了,佳讯频传,可不是天兴赵氏?”现在大魏边疆还算安宁,唯一的战事就是西南,露布飞捷,自然也只能来自这里。看来,赵瑾之在西南的行动非常顺利,想必不日就可班师回朝了。
“同喜同喜。”赵训也笑眯眯的朝清薇拱手。
这意思就太明显了。清薇面上有些发热,忙转过头,重新将窗户放下来,又合上帘子,等觉得脸上的热度不那么高了,才转回身来。不过这一转身,一阵焦糊的味道传进鼻子里,清薇“哎呀”了一声,连忙快步走回去,将铁丝网从炭盆上取了下来。
光顾着高兴,忘记火上还烤着花生了!
赵训见状,心里有了数。自家大孙子这个媳妇儿,已经有几分谱了。
再往下,是他们年轻人自己的事,他这老头子就跟着瞎搀和就不合适了。老爷子当年也是在战乱之中结识了逃难的老太太,一来二去才彼此留了心。大儿媳妇林氏,更是赵定远自己挑的人。因此他对让年轻人稍微接触一下,并不排斥。
事实上大楚如今的风气大都如此。虽说讲究个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但在一些方便的场合如各种宴会,在有父母亲人陪同的情况下,让年轻男女结识相处,他们也不会排斥。毕竟往后要过日子,还是要让孩子们自己喜欢才好。
这样想着,他施施然跟着走过去,在铁丝网上扒拉下来一个花生,剥开。因为还有一层壳,所以虽然外面烧糊了,但里面的花生却只是微微有些焦黄。赵训放进嘴里尝了一下,点头道,“火候正好。”
……
西南大捷的消息传回来,整个京城自然都跟着振奋了。
虽然还没开始打,大家就觉得这场仗并不困难,但毕竟已经好些年没有打过胜仗,还是十分值得高兴的。就连原本因为最近发生的事情而气氛沉闷的朝堂,也跟着松快了许多。
虞景更是高兴。
去年他刚刚登基,什么事情都还没办,就遇上了江南水患,逼不得已甚至下了罪己诏。今年更是才刚开年,这些臣子们就不想让他好过,事情一件接着一件。这时候,他迫切的需要一件事来转移一下视线,正好捷报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不早不晚,让他怎么能不高兴?
而且赵瑾之是他的人,打了胜仗,在朝堂乃至整个大魏的声望都会提升许多。对现在的虞景来说,等于是凭空多了一份助力。
虽然这助力暂时回不来。
所以在高兴过后,虞景颁下的第一道旨意,除了封赏之外,还让赵瑾之尽快班师回朝。无论什么时候,武力都是最具有震慑力的东西。哪怕现在京城中还有其他军队在,但虞景对他们却没有多少信任,当然还是赵瑾之尽快回来比较好。
而就在满城欢欣鼓舞的这一夜,尚书左仆射林海潮家中来了个神秘人。
对方进了门,直到见到林海潮当面,这才将兜帽取下,露出真容,朝林海潮笑道,“林相别来无恙否?”
“薛贤弟请坐。”面对此人,位高权重的林海潮面上却不见任何骄矜之意,让了座,这才问道,“不知薛贤弟此次前来,有何见教?”
“见教不敢,只是想为林兄指条明路罢了。”薛海说到这里,收起了脸上的笑意,厉声问道,“林相可知,自己已是危在旦夕?!”
林海潮的确是被这一声喝问惊了一跳,但旋即反应过来,这是纵横家们惯用的伎俩,先从你最在意的问题上下手,震慑住之后,自然就任由他们摆弄了。跟市井间那些算命看相的人差不多,不过是诈他罢了。他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所经历的事情自然不会少,因此在一惊之后,便平复下来,含笑问,“危从何来?”
“从右边而来。”薛海道。
林海潮面色微微一变。这话看起来意味含糊,但落到他身上,指向就十分明确了。——他是尚书左仆射,官阶比尚书右仆射正好高半品,尚书阁中,自己的排位也在赵定方之上。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如今陛下眼中,只有赵定方,哪有尚书阁?就连尚书令崔绍都称病不朝,何况他这个尚书左仆射。
这本来就是林海潮自己的心病,此刻被人指出来,他在微微羞恼之后,心下却不由一动,看向薛海,“入朝为官,本来就会有沉浮起落,谈不上危。”
“若林兄这样认为,那就当是我多话了吧。”薛海闻言一笑,“只是如今尚书令称病在家,总得有个人担起他留下的事,陛下会将此事交给谁,自不必说。经此一事,崔大人失了圣心,三五年内只怕便会上书乞骸骨,届时,谁会成为新的尚书令?”
“自然是按照排位,依次增补。”林海潮勉强笑道。
薛海点头,“的确如此。侍中李大人和中书令裴大人年事已高,想来最多十年,就该向林兄说一句恭喜了。”
听到这句话,林海潮面色不由一沉。
这话才真正触到了他的心病。在尚书阁五个人之中,排在他前面的三个,年龄都差不多,比林海潮大了十来岁,如今早过了花甲之龄,这尚书阁的位置,也坐不了多久了。论资排辈,到时候合该他林海潮上位。但偏偏有了个赵定方。
赵定方与林海潮年岁仿佛,那十来年的时间,对两人来说,都十分珍贵,届时势必会有所争斗。而这种时候,圣意就是他们唯一可争取的了。陛下对赵定方的偏爱自不必言,哪里会有他林海潮的位置?
等赵定方致仕,他自己也就差不多了。林海潮无法容忍自己苦熬一辈子,却极有可能倒在最后一步,永远被赵定方压制住。
当然,中途也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赵定方早死,或者索性失了圣眷,但这种可能,他自己也同样不能避免。再者,这一点他能看到,赵定方也能。若对方也有意出手对付自己,二人之间,林海潮不认为自己的胜算能高过对方。
所以从长远来看,赵定方果真是他的心腹之患。
话既然说到了这里,也就不必藏着掖着了。林海潮看向薛海,“薛兄此来,是为庆王说项?”
“然也。愚弟忝为庆王府长史,自然也要为主家和自己的前程奔走。不过我才疏学浅,许多事情上,也就能跑跑腿罢了。林兄既猜到了,我也就痛快些说话,如今庆王爷身边,正需要林兄这样的大才作为助力。只要林兄肯点头,倚重之处必然不少。一旦事成,届时尚书阁于林兄而言,岂不是手到擒来?”薛海道。
林海潮没有立刻回应,低着头兀自思索。
距离那个位置越近,越能够接触到皇帝,对所谓皇权的敬畏之心自然也就越少。必要的时候,这些文臣们都是能在朝会上将皇帝说得哑口无言并以此自傲的人。御史台的御史还有人专门盯着皇帝,就等着抓个小辫子自己好青史留名呢!所以林海潮心里,不能说对皇帝一点顾虑都没有,但若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背叛时也绝不会手软。
片刻之后,他抬起头来,看向薛海,“你们……这是要造反啊。”
“林兄言重了,”薛海见他松动,脸上露出一抹轻松的笑意,“君王任性妄为,不遵祖宗法度,我等不过是匡扶国法,另立新帝罢了。”
只要这天下还姓虞,就谈不上是造反。
林海潮当然也明白这一点,这不是造反,是谋逆,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二者并没有什么分别。至少对皇帝来说没有分别,一旦暴露,则势必会遭遇血腥镇压,斩草除根。
但他只略略迟疑,便道,“既然如此,我当略尽心力。”
这话对方既然已经说给他听了,就不是他能拒绝的。所以事实上,他现在也只有一个选择,无非是主动和被迫的区别。林海潮想着对方许诺的尚书令,心思便活络起来了。
不需要等十年甚至更久,只要扶庆王上位,他就能成为新的首相!
当然,在那之前,得向对方显示自己的诚意才行。
林海潮低头沉吟片刻,便对薛海道,“龙骧将军贺固是我的妻弟,若要成事,恐怕还需他帮忙。”
薛海洒然一笑,“如此,就拜托林相了。”说完之后,薛海还朝着林海潮郑重一拜,“我与王爷静候佳音。”
心中则对林海潮的识趣表示满意。若不是因为王爷手中没兵,需要有军队支持,他也不会选中林海潮。如今有了他从中周旋,贺固自然是手到擒来。如此,把握便有八分了。
相较于之前,现在薛海这声相爷叫得是情真意切,让林海潮仿佛提前感受到了成为权倾朝野的首相的那种飘飘然之感。他将薛海送到门口,回到房间里,开始苦思该如何说服妻弟,共谋前程。
……
京城中有两座著名的寺庙,一南一北。北边的是禅林寺,寺前有一片桃林,又称禅林,据传某位得道高僧便是于此得道成佛,是京中一等一的好景致,每年春天都能吸引大批香客前往。南边的是莲花寺,相传是某位佛祖手中莲花显化而成。
禅林寺尚清净,超脱尘外,不与世俗沾染。因此僧人们多潜心静修,除了接待香客之外,少有外出。但莲花寺则相反,多有僧人游走于权贵之家,与之结交。不少僧人更是以诗名、文名而传天下。
也因此,每年上京赶考的士子多半都会选择借住在莲花寺,而莲花寺也乐于接收这些士子,为本寺扬名。
承平二年元月二十日,尚庸入住莲花寺,在此讲学。
消息一传出去,京中的士子便都闻风而至,一时间声势极大。尚庸见此情景,心思才慢慢转了回来。纵使不能入朝又如何?拒绝了朝廷征辟为礼部尚书的诏书之后,他如今在士林名声更甚,几乎已经无人可与抗之。
而他现在,就是要用自己的影响力,逐渐扭转这些泱泱学子们的想法,动摇他们对朝廷、对皇帝的憧憬与向往。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朝廷,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做到?若他能成功,改天换日之时,他想要的一切,便都可尽收囊中了。
怀着这样的心情,尚庸走到了台前,开始了今日之讲。
清薇和赵训坐在人群之中,听了一会儿,便道,“若只以学问论,这尚庸倒还有几分真才实学。”
“这是自然,否则如何能成为天下名士?”别的都可以作假,唯有学识,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当然,也是因为对自己的学识自傲,所以尚庸才会生出野心。
拒绝了朝廷的征召之后,他闭门几日,便开始出门走动,筹备讲学之事,也引起了赵训的注意。因此今日一开讲,他和清薇就过来旁听,希望能从中听出些许端倪。
但不知是尚庸隐藏得够好,还是因为他并不急着宣扬自己的思想,所以听了许久,也没有发现异常之处。
不过赵训反正闲着无事,已经打定主意,往后一有空就过来听,总能找到些许端倪。
而事情也果然未能出乎他的预料,不久之后,眼见讲学渐入佳境,尚庸才开始宣扬自己的古文运动。但在这里,他并不单是宣扬自己的思想,而是在其中夹杂着对政事的看法。而他所推崇的治国之道,乃是上古尧舜之时,风俗淳朴,事务简单,君王以教化治天下,本身并不负责具体的事务,此乃垂拱而治。
身为上古帝王,尧舜一向都是文人和政客们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而致君尧舜,是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的梦想。当然,大部分时候,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是很大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生出这种想法,甚至对外宣扬这种想法。
这本来应该是个很正常的事,如果赵训不是亲自听到了尚庸的讲学,就算是听人转述,也不会认为有什么问题。但正因为身在现场,他听着尚庸的某些用词,总觉得他意有所指。
当然,这也是文人的通病之一,那就是借古讽今。明着说的是古时候的事,其实是讽喻如今的时政。只是为尊者讳,不好直接点出来罢了。
然而在尚庸这里,却频繁的将文帝和尧舜做对比,虞景和尧舜做对比。于是这样一来,虽然他没有说,但听的人会不自觉的将文帝和虞景做对比。然后在这对比之中,发现这爷孙两个之间的行事差别很大。
在出现不同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无意识的划分出一个对错,哪怕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可以用对错来简单判断的事。再说,同时进行比较的还有尧舜,尧舜肯定是对的,那么肖似尧舜的文帝自然也是对他,与他相左的虞景便是错的。
于是其中就隐含了这样一个意思:身为继位者,并没有秉承文帝的理念,而是企图进行改革,这就是错的!
“其心可诛啊……”赵训心里这样想着。
他转头看着周围听得入神的士子们。距离尚庸第一次讲学,已经过去将近一个月了,如今在整个京畿附近,听尚庸讲学简直已经成了风尚,甚至还有住在更远处的士子陆续赶来。这些人未必每一个都赞同尚庸的学说,但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会被他影响。一旦这种影响爆发出来,结果恐怕不堪设想!
赵训自己就是个运用舆论的高手,转眼间就想到了好几种可能的结果。
有点儿意思,赵训摸着胡子思量了片刻,露出了一个笑容。
……
“往左边一点……再往上一点……好,就这样。”清薇站在酒楼门口,指挥着赵大赵二兄弟将蒙着红布的牌匾挂起来,上面的红布,则要等明日开张时,才能揭下。
挂完了牌匾,开业之前最后一项准备也就都已经做好了。
清薇里里外外看了一遍,然后站在楼前,面上露出笑意。
虽然对她来说,这个酒楼注定不可能像别人那样倾注所有的心血,但毕竟是自己一点一点弄起来的,所以现在清薇看着它,心中竟也生出几分荣耀自得。
这是她一手一脚挣来的。诚然在她所拥有的一切之中,它并不算起眼,却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就在这时,姚老八从店里走出来,低声道,“东家,后门口有人找。”
“什么人?”清薇问。
“我没见过,但她说是受碧月姑娘所托,有急事寻您。”姚老八道,“我瞧她十分着急,怕不是小事。”
清薇忙收了笑,快步往里走。
姚老八左右看看,见赵大赵二还站在酒楼门口张望,满脸笑意,叮嘱了几句,这才跟了进去。
清薇走到后门,却没发现等在这里的人。她知道姚老八跟在后面,便转过头来问,“人……”话才出口,头还没有完全扭转,就只觉颈后一痛,失去了知觉。
姚老八搭着她的肩膀把人扶着,低声道,“东家,得罪了。”
他的妻子许氏快步从房间里出来,两人合力将清薇扶进屋里,不一时便为她换上了许氏的衣裳,然后姚老八扶着“许氏”,身后跟着两个孩子,从后门离开了。
不久之后,许氏也穿着清薇的衣裳从这里离开。
……
清薇醒来时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后颈疼得快要断掉了。
她没有动,也没睁眼,而是静静的躺了片刻,将自己此刻的处境想明白了,这才慢慢睁开眼睛。
许氏就坐在她对面,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她。见清薇睁开眼睛,她有些慌乱的站了起来,犹豫片刻才问,“东家醒了?”
虽然知道是姚老八打晕了自己,但看到许氏出现在这里,清薇心情还是有几分复杂。她慢慢坐起来,抬手揉了揉后颈,这才问,“这是在哪里?是什么人要见我,非要用这种遮遮掩掩的方式?还是说,他见不得人?”
“好伶俐的一张嘴!”屋外忽然传来一阵掌声,然后有人推门走了进来。见了他,许氏便立刻起身退了出去,将空间留给他们说话。
清薇看向对方,并不惊讶,从床上下来,行了个礼,“庆王殿下。”
“看来你早就猜到是本王了。”庆王道。
“也不算早。只是王爷屡次对我下手,不得不稍作防备罢了。”清薇说,“我只是个普通女子,想不出来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能让王爷如此费心。”
“你是不是普通女子,你自己心里知道。”庆王走过来,用扇子挑起清薇的下巴,打量了片刻,才笑道,“也不是如何绝色,怎么就让本王那侄子如此惦念?”
“大概是陛下没见过什么世面,王爷再多给陛下献上几个美人,或许陛下的眼光就会变好,瞧不上我了。”清薇笑着道。
庆王闻言,面色微微一变,“果然是你从中作梗!”
他说的是先帝还在世时的事了。当时虞景刚刚成为皇太孙,正是所有人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庆王欺他年幼没见过世面,送了十位各占风情的美人给他,希望能用温柔乡彻底的将他腐蚀。在清薇的运作下,人还没送到虞景这里,就被先帝发现。
这件事的结果,是庆王被先帝狠狠的处罚了一顿,不但禁足罚俸,还将他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势力除去大半。而虞景则取了先帝为他定下的太孙妃曹氏。曹家不算显贵,却也是簪缨世族,势力不可小觑,有了妻族支持,虞景皇太孙的地位自然更加稳固。
现在清薇提到这件事,庆王自然恼羞成怒,差点儿直接发作。
但是他很快又冷静了下来。
“你不必想着激怒本王,这对你难道有什么好处?”他看着清薇,“本王只是要问你一些事。只要你好好配合,老实回答,事成之后,本王也不会薄待你。如何?”
清薇想了想,才道,“不知王爷想问什么事?”
“你在虞景身边多年,他的事情,你恐怕比曹氏这个皇后还清楚。只要将你知道的事情说出来便可。”庆王道。
“王爷这个要求可就是故意为难人了。陛下的事那么多,若要从头说来,只怕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不知王爷想问的是哪一件?”清薇道。
庆王眸光微微闪烁,“本王要问的,是内卫的事。”
内卫!
清薇想过庆王会找自己问什么事,却没想到,他竟然连圈子也不绕直接问了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她脸色微变,脑子里无数念头转动,心里已经有了猜想。
——庆王发动宫变,正在今日!
“你是个聪明人,想来应该多少猜到了一些。本王奉劝你,老老实实的合作,免得受那皮肉之苦。清薇姑娘,你说是不是?”庆王见她面色变了,满意的笑道。
清薇一边思考,一边敷衍他,“人在屋檐下,王爷要问什么,我自然都是知无不言。只是内卫的事,实在是太为难人了。这是连皇后娘娘也不知道的隐秘,我一个过去的宫女,又怎会知情?”
“连你也不知道?”庆王道,“本王那侄子有多信任你,宫中谁人不知?便是皇后见了你,也要礼让三分。她不知道的事,你知道也不奇怪。罢了,清薇姑娘既要忠于旧主,本王少不得要使些手段。来人!”
“嘭——”的一声,打门被踹开,有人破门而入。这动静连庆王都吓了一跳,眉毛一立,转头看了过去,“放肆,谁让你……”
剩下的半截话卡在喉咙里,庆王盯着眼前煞神般的男人,又看了看门外将此处包围的士兵,嘴里的话转了个调,“……你是什么人?”
“要你命的人!”对面的人回答,然后大步走过来,刀都不拔,直接抬手用刀鞘往庆王颈后一拍,把人打晕,然后占到了清薇面前,“我回来了。”
这一瞬间,清薇的神思都忍不住清薇恍惚了一下,几疑是在做梦。
赵瑾之!他回来了,也正在今日!
作者有话要说: 赵瑾之: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刺不刺激?
因为是冬日,屋子里烧着炭盆,暖融融的,赵训穿着冬天的大衣裳,就进门站了这么一会儿功夫,便觉得身上发汗了。
他将大衣裳解下来,挂在门边的架子上,这才对清薇道,“这地方不错。”
这就不是试探,而是已经做出决定了。没见皇帝现在的态度吗?等这位崔相病好了,恐怕就要彻底站在皇帝这一边了!
御街南侧,清薇尚未修建好开业的酒楼三层。
赵训打量着这屋子里的布置:靠窗的地方是一张软榻,上面铺着深色的褥子。窗户紧闭,垂着厚厚的帘子,显得十分暖和。想来到了夏天,这些东西撤下,这里也可以清风徐来,溽暑不侵。榻前摆了桌椅,大约是用来待客的。再往南是一套矮柜,柜子上搁了两只梅瓶,瓶中插着新鲜梅枝,暗香浮动。上方则挂着九九消寒图,已经涂了大半。矮柜旁边便是一道落地屏风,上面绣的是湖光山色,屋子里的空间其实并不大,但见了这屏风,便陡觉视线一阔。屏风后面的东西便看不见了。
他这一次进京, 并不只是自己一人之事。背后推动此事的人,看重的就是他名满天下, 如果这个时候就接受朝廷征辟,那么他在士林的声望肯定会陡然锐减。
那些士子可不会管礼部尚书这个职位有多高, 他们只会说尚庸连一次礼节性的推辞都没有,就迫不及待的做了朝廷的官,令人失望。
尚庸是大儒不错, 但此时的大儒又不是只有他一个,大家为学术之争,彼此争锋相对,关系本来也不好。何况礼部尚书的高官厚禄也令人眼红。朝廷赠他这个官职, 想来就不可能再以这样的礼遇征召旁人,如此岂不是说其他人凭空比他矮了一头?他们肯定不能容忍这种结果出现,所以一旦尚庸身上出现瑕疵,肯定会被人群起而攻之。
对于这个消息,有人在心中暗骂他奸猾,也有人松了一口气,更有人因此对局势有了新的判断……宫中更是第一时间就派出了御医。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崔绍这是在装病的时候,御医回宫之后,皇帝一连赐下好多药材,又命御医常驻崔府,所有人这才反应过来,崔绍竟然是真的病了!
但这话又不能对向彦诚说,他只能摆开笑脸,将此事敷衍过去。
讲学肯定是要讲的,但怎么讲,对谁讲,便是可商榷之处了。这些事,尚庸也不能自己做主,还得跟背后的人商量之后才能定下。
所以对他来说,这个选择并不难做。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心中火焚一样的憋闷和难受。
他如果真是不慕名利的人,也就不会出现在这里了。他来京城,就是来做官的,却眼睁睁看着官职与自己擦肩而过,心中怎么能不急?
所以他推荐皇帝征辟尚庸为礼部尚书, 自然也是合情合理。尤其尚庸本人也是精通礼仪、喜爱教导提携后背的大儒, 简直没有比这更合适的职位了。
但尚庸最后还是没有接受。
毕竟礼部尚书再往上,就是尚书阁的五位相公了。莫说尚庸只是个没有功名的儒生,就是诸葛再世,谋圣重出,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得到这样的位置。而朝廷拿不出更高的官职征辟他,自然就不会再提这件事了。
好友向彦诚为他出主意,“为今之计,尚兄只能在京中开馆讲学,宣扬自己的理念了。京中不少年轻士子都对古文运动颇感兴趣,知道尚兄来了京城,都递了帖子等着拜望,其中不乏能力卓绝者。尚兄用心教导,异日这些人入朝为官,未必不能继续推进尚兄的学说和理念。届时天下人再提起尚兄,也只有夸赞的话。”
道理尚庸当然都懂,但是十几年后?黄花菜都凉了!
可能包括给他出主意的老爷子在内, 都没想到赵定方会直接定下礼部尚书一职。
不过仔细想想,倒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高品阶的官职, 除非是不需要管事的闲职, 否则通常来说, 不会空置太久。礼部身为六部之一, 长官自然担得起肱骨之臣的称谓,国之重臣, 自然不会一直空悬。如果不是原本的礼部尚书赵定方晋升为尚书右仆射,而之后就是过年, 没来得及推选出接任的人选,这个位置根本不可能空着。
阅读嫁人就嫁羽林郎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