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大兴城
皇城亦为长方形,位于宫城以南,是政府机关所在地。其东西与宫城等长,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其余三面辟有五门:南面三门,中为朱雀门,两侧为安上门和含光门;东西面各一,分别为景风门和顺义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正门,向南经朱雀大街与外郭城的明德门相通,向北与宫城的承天门相对,构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5条,道路之间分布着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等祭祀建筑。
城内除宫城、皇城外,其余为居民区。隋大兴城这种城结构,使政府机关集中,官与民分开,开一代都城设计之先河,为后世所仿效。
大兴城不像汉长安那样南北划分布局,而是采取东西完全对称的结构。全城以南北向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分成东西两部。宫城、皇城、外郭平行排列,以宫城象征北极星,以为天中;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征环绕北辰的紫微垣;外郭城象征向北环拱的群星。当然,它也是封建皇帝据北而立,面南而治儒家传统思想的一种体现,它作为历代帝王治国总的指导思想,贯穿始终,也体现到都城的规划布局上,增加了皇帝君权神授思想的神秘色彩。
大兴城的街数、坊数的设计也都有所依凭。皇城之南四坊,以象四时;南北九坊,取则《周礼》九逵之制;皇城两侧外城南北一十三坊,象一年有闰,无论事实是否如此,将其附会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设计则是都城设计的普遍规律。
大兴城内百业兴旺,隋文帝开皇之治时常住人口就有25万人(一说60万人)。
宇文恺在设计城时、非常重视用高大建筑物控制城市的制高点。他把皇城、宫城和重要寺庙都放在六道高坡上,一方面体现皇权、政权、神权的至高无上,另一方面可确保都城,特别是皇宫的安全。同时也使都城的建筑错落有致,立体层次更加分明,气势更加宏伟壮观。大兴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
宫城居城北部正中,是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城分为三部分,正中为大兴宫,东侧是东宫,为太子居所,西侧是掖庭宫,为后宫人员的住处。大兴宫前朝的正殿为大兴殿,四周有廊庑围成的巨大宫院,东西两侧建有官署。后寝的主殿是中华殿,周边有万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龙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于宫殿最后部,有亭台池沼等。
隋大兴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唐朝易名为长安城,是隋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外国文献上称为胡姆丹。公元581年2月,隋文帝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为帝,建立了隋朝。由于隋朝是杨坚以北周旧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汉长安城为都。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汉长安城已历780年,旧都城已不再适合新王朝的需要:首先,汉长安城历时已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质咸卤,难以饮用。其次,汉长安城北临渭水,由于渭河不时南北摆动,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险。出于以上考虑,隋文帝决定另迁新都。新的城址选在哪里?当时文帝君臣并不想离开关中,另建新都只是出于对汉长安城本身的不满,与它所处的整体环境没有任何关系,灞河以西、渭河南岸这一区域在交通、军事、经济等方面,仍然是关中建都的最佳位置。对于新都的选址,经过一番认真的调查之后,文帝选在了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龙首原之南。龙首原之南虽然地势相对起伏较大,愈向东南,地势愈高,但是原面开阔,面积更广。选作都城更有回旋的余地。而且更便于从东西两面引水入城,解决城市用水的问题。同时原南依靠山原,将都城与渭河远远隔开,再无洪水没都的危险。
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年)六月正式颁诏,任命左仆射高颎为营建新都大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监,太府少卿张煲为监丞,开始营建新都。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开皇三年(583年),隋王朝迁至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新城被称为大兴城。
9个月的时间,除外郭城垣还来不及建成外,其他如宫城、皇城、宫殿、官署、坊里、住宅、两市、寺观及龙首、清明、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修建速度相当快捷。这一方面由于新都规划完善,组织施工有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都不少宫殿、官署是从汉长安故城迁建的。不管怎样,如此庞大的鸿篇巨制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仍然体现出设计者与施工者的天才神工了。
阅读大隋朝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