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算盘与算筹!
崔秀儿款款走到了T台的最前端,开口向大家介绍道,“这次桃花诗会推出的各种商品,都是由吴王参与发明创造的,都具有着不同的意义。
下面,就由我来向大家介绍这几样商品。”
那第一个美女也捧着托盘走到了崔秀儿的身边,崔秀儿揭开了她托盘上盖着的红绸布,露出了托盘上的东西。
所谓算筹,其实就是一把刻得很整齐的竹棍,直径约两三个毫米,长度十来个厘米。除竹制的以外,还有木、铁、玉石、骨、象牙制的算筹。把算筹装在袋子里或笔筒中随身携带,这就是古人说的“算袋”或“算子筒”。唐代曾经规定,文武官员都必须备有算袋,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既然这个官员敢提出用算筹来和算盘比较,那就是明他一定随身携带了算袋。
崔秀儿盈盈笑道,“这位大人问得好,没有比较,就没有优劣。小女子相信这位大人一定是位算学高手,可否请这这位大人上台来,向大家一展算技?”
“有何不可。”
那位户部的官员从看台上走了下来。从他所坐的看台位置就能看出他的官职不高,因为他是坐在中间的位置,而不是下面,更不要说是进贵宾席了。
他款款走上了T台,面对着上万人,而且还有皇帝李世民和文武百官,丝毫没有怯场。可以看出他的心理素质很是过硬。
崔秀儿把算盘递给了身旁的美女,伸手朝上来的官员示意道,“大人,这边请。”
一旁,早有侍者搬上来两张桌案,放好了座位。刚才捧着托盘的第一个美女已经在下首的桌案后等候了,桌案上正摆着方才的那个算盘。
那个官员也毫不客气的在上首的桌案后坐下,问道,“说吧,如何比法?”
崔秀儿并没有问这官员的姓氏、职位,只是朝着台下李恪的位置不着痕迹的望了一下,见李恪朝着皇帝李世民努努嘴,便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为了公平起见,我们请陛下给我们出题,大人用算筹,我们用算盘,比一下谁算的快,并且准确,就知道算筹和算盘的优劣了。”
崔秀儿的声音不算太高,却清脆悦耳,字字句句说的很清楚,台下的也都听的很明白。
其实,在这个户部的官员刚站出来,走上T台的时候,房玄龄就已经在旁边告诉了李世民,这个小官是户部从六品的度支员外郎,名字叫何章,主管财政上的预算与支出,精通算学。
李世民点头道,“这个何章很是不错,做什么事都很认真,勇于任事。”
有了李世民的这个评语,日后这个何章的官途可谓一路平坦了。
由此可见,这何章不一般,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像他这样的小官,是根本就没有见到皇帝的机会。
幸好有吴王举办的这场桃花诗会,能让他们见到皇帝李世民。可光他们看到皇帝没有用啊,得让皇帝陛下看到他们。
当那主持人崔秀儿亮出那算盘的时候,何章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因为自己对算学精通,马上站起来提出了异议。
他知道,只要自己一亮相,就一定会引起皇帝陛下的注意。只要能让皇帝知道有自己这个人,那么自己就成功了。
本书由飞卢提供。
清明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点!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2018年4月5号到年4月7号)
-->
对于这个东西,感兴趣的并不多,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懂的算学。
这时,有一个户部的官员站了起来,高声问道,“这个算盘比起算筹来,孰优孰劣?”
“各位嘉宾,此物名唤算盘,是用于计算账目、工程及各种算学范畴的计算所用。”
崔秀儿说完,手举着那算盘,像四周展示了一番。
大家这才看清楚,原来这算盘大框之中还有一道横隔,把那些木珠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多,一部分少,都由镶嵌在木框里的小竹棍穿着。
李恪侃侃而谈,向李世民分析着这拍卖者的心理。
其实,以李世民的心智阅历,又如何看不出那些个商贾急于表现、攀附的心理。可是他并不说破,他现在需要的是钱,而那些商贾需要的是势,这是各得其所的事情,他当然会乐见其成了。
倒是李恪从另外的方面来解释,有些出乎李世民的意料之外。人心向善,李恪说的也不无道理。
那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框,中间穿了十几排木珠的奇怪东西。木框和木珠全都漆成了檀木的暗红色。
崔秀儿拿起那木框,轻轻晃动了几下,顿时木珠碰撞的“哗啦”声传了出来。
六个美女各自捧着一个托盘走上了T台,托盘里的东西都用红色绸布盖着,看不到里面是什么。不过从形状上就能看出这些东西有大有小,形状不一。
她们捧着托盘绕台上走了一周,就把托盘放到了T台后面的一张长条桌案上。只有第一美女没有把托盘放下,而是捧着托盘站到了崔秀儿的身旁。
事情一般都是分为阳光和阴暗两面,权谋偏重阴暗面,直指人的心灵深处。而那阳光却是浮在表面上的东西,往往是当权者用来装饰的。
可这李恪竟然把阳光当成了做事的准则,李世民都不知道是该夸他,还是笑他幼稚了。
“父皇,这种拍卖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用,它只能用来拍卖一些少而珍贵,而且不好定价的商品。
那些个商贾眼光可都是毒辣的很,他们不会看不出那柄折扇的价值。可他们仍然花高价买下了那柄折扇,原因不外乎两个:第一,因为这次是义卖,所有的银钱都用来救灾,他们是多捐钱救灾。第二,和商业同道竞价,是为了打压对方的信心,提高自己的士气。”
不过李恪这样做,却是完全符合李世民的利益。能把散在民间的钱财集中在一起,做些对民众有益的事,这也是当朝的德政。
至少,大量的钱财集中在李恪手里,远比集中在那些个门阀世家手里要好的多。
就在李世民和李恪各怀心思,相互试探、交谈时,T台上再次呈上了新的商品。
这已经让李世民很是惊讶了。一柄价值四百两银子的折扇,竟然会卖出了近千两银子的高价。
“恪儿,你的这种拍卖倒是个赚钱的好方式。”
李世民瞧了李恪一眼,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夸李恪呢,还是损李恪呢。
阅读大唐第一楼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