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该来的来早了
有例子说明,1638年,清军作第四次侵明时。朱由检向前来增援的河南军区司令员卢象升同志征求意见,希望得到和解的主张,但明明知道不是清军对手打不赢的卢二愣子却说:“我主战!”尼玛好豪气!结果,一战而亡。
议和的几个都没落到好。
袁崇焕终以“谋款通敌”之罪被磔,支持袁崇焕的阁臣钱龙锡也以“密谋主款”之罪长戍不赦。
郭大路忙了一天,大楼外墙又多白了一些,卷闸门多了几扇,内墙线槽多了几根,心里的成就感提升了一点。
眼看天色已晚,回家回家。
刚进大门,管家郭财就给郭大路拿来一摞名帖,实话说郭大少从来没有接到过类似的东西,边吃饭边看帖子,也正好有不懂地方问地主老爹。
十来张名帖都是请郭大路去吃酒的,都没说啥事,郭大路顿时就扔一边去了,没办法习惯了,一听请自己喝酒基本都是要搁自己这找好处的,大少纨绔的性子就不自觉的发了。什么人都能请自己吃酒,那郭大路这个名字还有价值么。
吃完饭,地主老爹却叫郭大路留下喝茶,挥退下人,郭达才告诉郭大路,自己今天也接到了这样的帖子,递帖子的人倒是直接上门的,他也接待了,事情的缘由基本了解,就给郭大路说了一下情况。
都是来家里准备买人的。
“他们想买谁?”郭大路的眼睛就眯起来了。
“想买你屋里的那几个丫头。”郭达喝了口茶缓缓的说。
“呵呵呵呵,他们还真敢想啊,诶,对了,怎么会是今天一块来的事?”郭大路有点奇怪了,这事透着古怪啊。
“具体的原因为父也问过了,是那几个丫头今天回家时,都骑着你给的那个什么车一起招摇过市回来的,这就惊动半个城的人啊。”
“艹!那他们到底是想买人还是想买车啊?”
“应该都有吧。”
“看来,本少装逼的时候到了啊,嘿嘿......”郭大路喃喃的自语。
“我儿,其他人倒也罢了,只是这府尊家的公子不好打发啊,不如,我儿回乡下一段时间避一避可好?”郭达也为难啊,其他的好说,可这知府家的不好对付啊,人家直接跟你玩权利游戏,你个光有钱的乡下地主拿什么对抗?分分钟玩死你。
“爹不用着急,待儿子想想。本来早就在准备这类的事情了,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郭达点点头没言语,家里有事了,可当爹的解决不了,无话可说啊。
严氏也在一边干着急,几次欲言又止,按她的想法就是把几个丫头推出去得了,这买回来还给家里招祸事了。可看郭大路的样子就只好忍住了。
十一月,大清出兵山海关入塞劫掠,深入山东腹地,俘获人口三十余万人丁。
对了,不是还有个闯贼么,在干啥呢?(李自成旁白:“别理我,正烦着呢!这会围着开封府转着圈的扁,正嗨着呢,都围了小半年了还没整开。”)
悔过就悔过嘛,多大点事,可陈新甲这二货却觉得我都按照你丫的意思办的事,现在凭什么要我来背黑锅,不服,我要上访。是个人都知道上访绝逼没有好结果,果然最后给崇祯惹毛了把这二货给砍出去拖死了。
一次很有成效的议和,一次可以改写历史的救国良机,却因为崇祯皇帝死要帝王的面子和陈新甲的不谨慎,最终草草收场。典型的臣不密则失身例子!
但这种事情不是你大明朝君臣一家说了就算的,我大清朝不能就被这么耍了啊,所以皇太极就代表月亮姐姐要惩罚你。
而用款封王的作法,在明朝并不是没有先例的。所以崇祯和兵部尚书陈新甲整着急了的时候就想起这茬来了。两人密议之后就派密使马绍愉到沈阳找皇太极寻求议和的可能。
皇太极的成熟与稳健,也促使他思考问题比群臣更深一层,比崇祯皇帝高出一筹。皇太极感到,目前内部的稳定局面是因为有明朝这一大敌才形成的,一旦失去这一大敌,清廷内部的稳定和谐将会随之瓦解。只有在取得一些胜利之后,加强内部的整顿和对周边势力的驯服,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
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农历五月,基于对敌我形势的分析,尽管崇祯皇帝不伦不类的“议和信”让他看了很不爽,皇太极还是委曲求全,热情地接待了马绍愉等来使,给予他们优厚的赏赐,经过半个多月的谈判磋商后,农历六月三日,在马绍愉等人离开盛京时,皇太极派官员将他们送到十五里之外设宴饯别,并命军士将使团护送到明朝控制的连山境内。
杨嗣昌主持议和,弄得举朝哗然,群起而攻之。
而现在陈新甲与清议和事暴露了,这是多喜闻乐见的事情,大伙又可以在朝堂上使劲嗨皮一回了,顿时舆论鼎沸,难以平息,把个崇祯皇帝喷的都找不着北了。于是,一向以中兴君主自居的崇祯皇帝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内心不愿意给别人留下一个无法应付时局、向“蛮夷”低头的印象,感到议和是自己的耻辱,于是将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陈新甲,降旨责令陈新甲悔过。
这一下可惹了大祸,本来是保密的议和经过,一下子被群臣百官览阅,朝野为之哗然,很多大臣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贪生怕死、妥协求全、私定议和条款。
明朝的大臣比较奇葩,传统的所谓天朝大国不可冒犯的习惯思想始终占据上风。朝野上下一直坚定地认为后金(清)是国贼是凶寇,必欲大彰挞伐,翦除、扫荡之,决不与其言和。当议和伊始,便遭到不断的围攻和咒骂。议和被斥为“顿忘国贼”,“损威辱国”,“诅师养寇”,是“祸胎”,将“酿无穷之衅”。
皇太极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托马绍愉转呈。信中,皇太极在追溯了后金(清)与明朝开战的历史渊源后,又谈到尽管清兵已处胜势,但仍愿议和通好。从行文来看,皇太极的态度比较谦恭,在一番客套话之后,皇太极提出了不算苛刻的停战四项条件,字里行间完全没有威胁的意味。
尽管如此,皇太极对明朝的诚意却并没有多少信心,他在信的末尾发出了最后通牒:“若不愿和好,再勿遣使致书……约九月不至则治兵。”
皇太极还把征战中抢夺来的原明朝发给海西女真四部及蒙古诸部的敕书,就是贸易许可证,一直保存到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表明了他要与明朝发展贸易的愿望。由此可见,明清之间原本是存在着议和成功的可能性的。
当然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明朝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即承认后金(清)实体的存在,划出地区为其统治,封其为王。这虽然损害了明统治者的威望,但却可以平息战火,安定辽东,国家减轻困扰。而保持明朝“天朝大国”的地位不变。
皇太极的意思,“崇祯你丫的想和就赶快,别没事干就哔哔,有话想好了再说,没想好就不要派人过来烦老子了,都是扛把子说话得算数,等你到九月,不来谈就开片。”
马绍愉完成任务拿到回信就高高兴兴回京城了,将议和的情况写成书面材料和皇太极的回信一起呈送给他的顶头上司、兵部尚书陈新甲。
陈新甲这二货却因为好久没有看见推荐票,急着上朝议事去刷存在感挣月票打赏,将信件随手放在办公桌上就急急忙忙的跑了,他的书童误以为是“塘报”(抄送诸臣的报告),未请示陈新甲就开始抄传,拿到当时的政府机关报《邸报》上发表了!
就在郭大路跟大楼对耗的期间,八月初三日,朝廷的《邸报》发布了一折消息,原文这里就不描述了,全是文言文,其意思就是朝廷要和关外的满清议和了,而且满清的皇太极已经给崇祯皇帝回信了,两个人已经背着大臣开始勾搭上了。从回信中可以看出,皇太极对于议和还是很有诚意的,但是对于崇祯的诚意很没有信心。一直以来,皇太极都以议和为话题,与明王朝不断周旋。在战与和之间纵横捭阖:议和是为了选择更有利的时机发动战争,而战争又是为了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促成双方的议和。
简单说,就是边打边谈,边谈边打。
努尔哈赤时期就一直希望明廷封其为王,以号令东北各少数民族。皇太极的实力虽然比努尔哈赤时大为增强,但一直希望同明保持友好,发展贸易。即使在攻明战争屡次胜利时,他在议和文书上也低明皇帝一字书写,并接受了明廷要其遵明正朔、取消“伪号”的要求,在尚未达成议和协议之时,不书天聪年号只写干支。当其羽翼已丰,多次攻入内地,明朝已无法招架之时,他仍然多次发布告示说,愿与明友好、议和。
阅读明末小地主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