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钦差副使

最新网址:www.washuwx.net

不过,好景不长啊。杨阁老眼看形势趋向失控,于是开始耍流氓了,暗使几名言官轮流上疏弹劾礼部左侍郎王瓒,而王瓒确实身上不干净被抓了辫子,只得上书请求辞官自保。于是杨廷和便趁机把王瓒贬到南京任礼部主事。

杨阁老收拾了王瓒,无疑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之前上蹿下跳地支持张璁的朝臣都缩了。杨廷和能顺利地过渡两代皇帝,政治手腕可不是盖的,紧接着又让吏部“落实”了观政进士张璁的职务,同样调到南京礼部坐冷板凳。

于是乎,“大礼议”的第一轮交锋就这样被杨阁老简单粗暴的终结了,然而,这显然是治标不治本,本来意见统一的朝臣已经出现分裂,再起纷争只是迟早的事。

与此同时,当地锦衣卫眼线的密报也送到大内,密报上反映了地方官救灾不力,常平仓中的储备粮食亏空严重等问题,而且,当地百姓民心惶惶,随时有发生民变的危险。

于是,朝臣的目光都迅速聚焦到黄河缺堤这件事上,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议考”之争暂时被丢到一边,毕竟洪水无情,赈灾的事容不得半点耽搁,而且大灾之后往往有大疫,不立即采取措施,后果会相当严重。

嘉靖帝当天便连下数道圣旨,敦促地方官抢修河堤,同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安定民心,掩埋尸体,以免发生民变和瘟疫。另外,着令内阁立即选派钦差前往灾区督办赈灾事宜,同时彻查地方常平仓有无亏空。

七月初八下午,文华殿附近的内阁,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四老均到齐了,此外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通政使均到场。

这是朝臣的最高级别会议,几乎所有重要部门的一把手都到齐了,目的就是推举督办赈灾事宜的钦差。

经过约莫半小时的商议,大家最终决定推举都察院副都御史萧淮担任钦差正使。

既然钦差正使有了,接下来便是讨论副使的人选,正当大家各抒己见时,一直沉默的首辅杨廷和淡道:“钦差副使便由翰林修撰徐晋担任吧!”

此言一出,四周顿时鸦雀无声,静默了片刻,礼部尚书毛澄首先道:“本官附议!”

“本官附议!”户部尚书杨潭立即跟进。

紧接着三辅毛纪,还有四辅蒋冕也表示同意,次辅梁储暗叹了口气,随即也表示附议,就当致仕之前再助老搭当一臂之力吧!

内阁四老,再加上两名六部尚书,这份量已经足够了,其他人再反对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于是都纷纷表示同意。

杨廷和见状点头道:“既然大家没意见,那本官便拟旨,任命副都御史萧淮为钦差正使,翰林修撰徐晋为钦差副使。”

在场一众大臣均神色各异,都是官场老狐狸了,又岂会瞧不出杨阁老“垂青”徐晋的原因,无非是寻个由头把他调出京罢了。

听说皇上经常未服出宫跑去见徐晋,而且观政进士张璁那封《大礼疏》之所以能绕过内阁,直接送到皇上的手中,估计也是徐晋暗中帮的忙。

而现在正是逼使皇上接受内阁提议的节骨眼,杨阁老显然不想节外生枝,所以趁机把徐晋这根“搅屎棍”调出京去。负责赈灾事宜,没有几个月时间绝对回不来。

正因为如此,守城门的官兵并未阻拦,而是放任快马狂驰进城。

七月初八清晨,一条爆炸性的消息在朝中传开了,河南和山东交界段的黄河缺堤了,沿岸数以千计的村镇被洪水淹没,百姓死伤不计其数,损失相当惨重。

……

七月初七本是牛朗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然而天公却不作美,今天,京城大雨倾盆。

就在天色黑下,城门将要关闭时,一骑快马从广安门疾冲入城,骏马的四蹄踢得地上的积水像箭一般四散飙飞,马背上的骑士身披蓑衣,身后背着一只暗红色的筒状物体,上面还插有令旗,赫然正是八百加急的驿使。

徐晋轻咳一声道:“皇上,这封奏本是观政进士张璁的,臣只是代为转交而已。”

朱厚熜这才发现奏本的署名是张璁,轻擂了徐晋肩头一拳,笑骂道:“你大爷的不早说,哈哈,朝中有这样的人才朕竟然没发现,不过现在也不迟。此疏妙极呀!”

朱厚熜这段时间天天被群臣“狂轰滥炸”,只有招架之功,全无还手之力,这时突然得了这份《大礼疏》,简直如获至宝,又待了片刻便匆匆离开了,估计是准备在后天的大朝会上放一个威力巨大的“核弹”了。

正所谓夜长梦多,杨廷和显然也意识到这件事拖得越久会越麻烦,于是稍作出了让步,承诺只要朱厚熜承认弘治帝为皇考,他便同意给兴献王加帝号,改称为:本生父兴献帝,而兴王妃则称为:本生母兴国太后。

杨廷和的这个提议显然很有诚意了,不过小皇帝朱厚熜还在犹豫中,并没有立即表示同意。

之前的朝堂上,廷臣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内阁首辅杨廷和,但张璁这份《大礼疏》一出,本来铁板一块的廷臣便开始出现分裂了,首先倒戈的是礼部左侍郎王瓒,他明确表示支持张璁,紧接着有更多的大臣跟风倒戈,其中不乏朝中的勋贵。

于是乎,朝臣彻底分裂成两派,每天在廷上各执一词地打嘴炮,大家引经据典,吵得不可开交。这下朱厚熜爽了,也为之松了口气,每天都干劲十足地临朝,然后坐在龙椅上“吃瓜看戏”,偶尔帮忙拉个偏架什么的。

看着兴冲冲地离开的小皇帝,徐晋不由苦笑,今天拿到张璁的《大礼疏》后,他还犹豫要不要递上去,但刚才看到朱厚熜那无助的样子,最终感情战胜了理智,还是将奏本交给了出去。

可以预料,七月初一的大朝会将会有一场“龙争虎斗”,嘉靖朝持续十几年的“大礼议”之争即将拉开序幕。

朱厚熜疑惑地跟着徐晋来到书房,徐晋从书案上取了张璁那本《大礼疏》交给前者,若有深意地道:“皇上,做任事都要把握好尺度,当心过犹不及!”

朱厚熜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打开奏本一看,顿时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一口气读完后,高兴得眉飞色舞,激动地道:“太好了,有了这份奏本,朕和父亲便得以保存了,徐晋,倒不枉朕这么信任你!”

轰隆隆……

一声闷雷横过长空,入夜后的京城竟下起了滂沱大雨,狂风雷电交加,而此时的黄河中下游,河南、山东一带亦是阴雨连绵,而且已经持续几天了。

大明正德十六年七月初一,大朝会,嘉靖帝朱厚熜命司礼监秉笔太监毕云,当庭诵读观正进士张璁的《大礼疏》,并下旨要求为父亲兴献王在京立一座庙宇,此举瞬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并且越演越烈,震荡整个朝堂。

徐晋看着一脸憋屈,神色疲惫,连眼圈都有点发黑的小皇帝,不禁暗叹,这十三岁的小子在群臣的压力下能撑到现在,可见性子不是一般的倔,试探道:“皇上,你真的不能接受杨阁老他们的提议?”

朱厚熜脸色一黑道:“当然,父母怎么可以乱认的,徐晋,难道连你也要劝朕认孝宗为父?”

徐晋摇了摇头道:“那倒不是,皇上,咱们到书房聊吧。”

阅读明王首辅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net)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